B12:百姓纪事 /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庙里同学喜相会
沈龙华
  ◆沈龙华

  正月十五那天,我正在家里吃汤圆,从美国来了个长途电话。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阿牛。他是我的发小,九年同学。寒暄过后,他问我三月三龙华还有没有庙会?我说“有”。他又问,能不能组织三五小学同学在庙会期间聚聚?我顿觉一愣:读小学至今已六十年了,如今小学同学都已是七老八十,阿牛怎么忽然心血来潮,我岂不是要发“寻人启事”了!

  不等我说话,话筒里又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好像猜中了我的疑问,他揭开了谜底:原来,去年中秋节前,他在异国他乡偶然看到新民晚报上有篇关于三月三“江境庙”庙会的文章,就像他乡遇故知,“江境庙”三个字一下子触动了他的乡愁。阿牛是改革开放后去的美国,他儿子比他早几年去美国打工,拼了几年居然有点成绩:开了家不大不小的餐馆,生意还很不错。于是想起了厨艺上有点“三脚猫”的老爸,几次三番请他出山帮厨。他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出国去帮儿子了。二十多年来,逢年过节他会给我这个老同学来个电话问候。从他寄来的照片看,他的头发早就白了。白了头的他想家乡想煞,这次决心要回来看看了。

  江境庙大概建于上世纪30年代,我们进小学读书时,除了七八间教室,还有一些菩萨供在那里,时不时有善男信女来叩头烧香。学校虽有点不伦不类,但曾是我们度过“学生时代”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心里时不时会有个念想。

  我迅速发布“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班长关根和几位要好的同学。我和关根比约定时间早半个小时赶到江境庙旧址,其他几个同学也陆续来到,却始终不见阿牛的影子。我担心他出国多年,是不是迷路了。关根却发现有个老头从船厂路南面小跑步过来,定睛一看,正是阿牛。

  原来,他比我们还来得早,到了约定地点,一看时间还早,就想到百米外的黄浦江边走走看看。这一看不打紧,漫步滨江大道,风景如画;极目四望使他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待到发觉约定时间已过,才急忙一路小跑过来。

  六十年前同学喜相会,兴奋之情自不必说。但要找拆了五十多年的江境庙,哪里还有半点踪影?想当年我们还没有毕业,校名就改成龙华路小学了,十年后又并入东安路小学,江境庙旧址上建立起一所无线电技校,就是现在的仪电信息技术学校的前身。我们六个老头同学就在这个学校的门口指指点点,说说笑笑。六个人中说得最多的是阿牛。他说中国这三十年来飞速发展,而美国二十几年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还说国人上饭店喜欢讲排场,美国人下馆子只讲实惠……说着说着,忽然拍拍肚子说“肚子饿了”,“排场”还是“实惠”一下?问我:“借问酒家何处有?”

  我不假思索当即回答:“就在你家小阁楼。”这是我和关根早就商量好的。阿牛当然听不懂了。原来阿牛出国不久,老宅就被动迁,“小阁楼”就是在阿牛家旧址开的一家餐馆,我和关根去过两次,有点“排场”,也蛮“实惠”的,而且这“小阁楼”的名称也对得巧:因为当年阿牛家的住房不宽敞,阿牛小时候一直睡在小阁楼上。

  这天,我们六个庙里同学在黄浦江边、龙华塔下的“小阁楼”聚会,尽管百步外的江境庙早已不再,但是黄浦江水深千尺,不及同学相聚情,江境庙前看变迁,龙华塔下话当年。不亦乐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世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谈话 /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 /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快乐作文 /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招生招聘 /人才周刊
在纽约 会二哥
庙里同学喜相会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 /星期天夜光杯B12庙里同学喜相会 2013-04-14 2 2013年04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