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运动汇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春之约”
小娴
  走过十年,上海F1,上周末再次走来。 

  关于上海F1,前前后后,听过太多议论。十年,从最初“看闹猛”式的热闹,到之后若干年的沉寂,再到十年后,重新回暖。有人笑言:如今生活节奏快了,连风水轮转,也提速了。 

  十年F1,让我们了解了诸多世界级车手的名字、个性、故事;也有了一些F1的忠实拥趸,有赛场内的,还有赛场外的。 

  关于中国体坛F1“非主流”之声,依旧存在。不管如何,每年到这个浪漫的季节,上赛场,浦江畔,不少人与上海F1,有了一个“春之约”。 

  今年,还有特别处:中国车手马青骅,首次亮相上赛场,尽管只参加练习赛,但还是别具意义。上海画家彭鸣亮还特意为小马头盔做了设计。或许又要有人开嘲了:所谓的中国元素,不过是噱头。摆噱头也好,实打实也罢,凡事,都要一个起头。有开头,故事,才能延续;事情,才能做大。对全新开端,还是多些鼓励为好。培育本土选手,不是办赛方的职责,而在于这项运动协会本身的推广能力。谁都知道,姚明之于NBA,刘翔之于田径,丁俊晖之于台球,李娜之于网球的作用。中国元素,中国车手,有了,自然更好,没有,也不必急于求成。毕竟,一位世界顶级职业选手的成就,并非一朝一夕速成。很多事,欲速则不达,这是规律。 

  有没有本土选手,不影响F1圈子认同中国站。7年续约,就是证明。这与十年上海办赛方的努力分不开。做任何事,一如既往,并不简单。 

  每年非赛季,上赛场也不冷清:卡丁车、试赛车,甚至高空飞翔等种种项目的经营,开始风生水起——别小看了这些,这也是一种感情拉近、项目推广,至少让更多人开始接触、了解,甚至走进上赛场,让更多人恍悟:原来,F1并不是想象中那般遥远莫测。 

  F1中国站,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本身不也是一种进步?好比女网,中国有了李娜,但男网,至今无惊艳的突破,却并不妨碍每年的上海ATP大师赛,如火如荼。 

  体育是一种文化,办赛,同样讲究文化氛围,作为今年上海最早登台的品牌赛事,相信F1中国站,会逐渐孕育出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气息,只是十年太短,远远不够。      小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专版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康复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8版:运动汇
   第B09版:运动汇/焦点赛事
   第B10版:风云人物 / 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 活力上海
   第B12版:体坛逸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观察·域外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本期导读
福地运星
十年“春之约”
新民晚报运动汇B08十年“春之约” 2013-04-15 2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