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从哈佛的校训出发,林磐耸以洗练的海报视觉语言融合台湾岛屿图像作为创作题材,不断加以演绎成不同的视觉图像,不仅建构了个人的视觉符号,也令宝岛台湾意象深入人心。2013年4月6日至5月26日,享有“台湾设计界的发光体”美誉的台湾视觉设计艺术家林磐耸的艺术与设计展在台北市历史博物馆展出。4月13日,本报记者在展会现场,专访了林磐耸教授。
日积月累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在旅途中寄明信片的经历,但是又有几人能像林磐耸一样,将一件事经年累月地做到极致?
在早期的台湾印象海报创作之后,2005年开始,林磐耸选择用针笔、签字笔和毛笔等工具,以简单的技法,长期进行手绘创作。“台湾家书”系列是林磐耸寄自全球各地的明信片,他将不同时空所见的人事地物融入在台湾岛屿图象之内,表达出自己对家的眷念;“一日一佛”则来自于他病中的感悟,描摹周围病友、医护人员,表达祝福的同时,也是对宗教力量的心灵寄托;“生命行旅”则是记录生命旅程过往的雪泥鸿爪,这一张张的明信片就是他个人生命行旅的见证,一枚枚来自不同时空的邮票上的戳记也完整记录着他的生命地图,而藉由“台湾家书”推广“台湾是你我的家”,正是他创作的意义所在。
一生二二生三
这无疑是设计与产业结合的一个经典案例。
寻找到“我的台湾”这个代表性意象后,林磐耸更把自己所创作的“台湾印象”海报与“我的台湾”手绘等图像授权了台湾橘园、法蓝瓷、艺拓、台师大与大陆中粮集团等不同公司开发了版画、陶瓷、壁饰、笔记书、书夹、T恤、背包、杯盘、蜡烛、卡片……等80余种文创商品,希望藉由这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强烈的识别效果的图像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用,来提升大众的生活美学。
2006年起,林磐耸授权“我的台湾”图像成为台北书展基金会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台湾馆”的主视觉形象,从此扮演起台湾意象与文化主张的代言人。
发现-再现-表现
作为台湾CI企业形象规划设计界的扛鼎之人,林磐耸“看见,台湾”的出发点是做自己的本行,为台湾设计一个辨识度高,让人过目难忘的企业形象。
最初的“发现”起源于林磐耸在飞机上,看到窗外的浮云后的思考,为了表现“只要有心,就能看见台湾”的意图,林磐耸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将台湾岛形状的石头在检视现场做文献式的记录,而这一颗颗石头,和明信片上手绘的一片片树叶无不表达了“看见台湾”,最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CI”概念系统。
林磐耸常常说,做一件事先要把结构想清楚。表现的意图清晰后,再现的途径就可以多种多样。
“设计是有方法论的,有一套逻辑,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往前推进,最后就抵达终点了。”虽然转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但是台湾岛屿的图像成为了林磐耸而后不变的创作元素,“看见,台湾”也成为了他个人独特辨识的视觉符号。
谁来做一个“看见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