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福建的王新明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将濒临失传的莆仙“精微透雕”绝技运用于华南各种竹类根茎的雕作上,采用独家秘方对作品进行防霉、防蛀、防腐等技术处理,又施以特殊的仿古涂饰,达到仿古胜古的艺术效果,
上海的竹刻大师黄宏疆,早年曾潜心印石雕刻,且有独到的用刀技法,作品已极为可观。他曾师从沪上著名书画家沈迈士先生学画山水,对画理亦多会之于心,因而在留青竹刻中,选择以高难度的山水为主要创作题材,具有坚实的基础。
原籍四川、新上海人程丽传承家族竹编的同时,把竹编与书法绘画相“嫁接”,创作出一件件瑰丽多姿的新颖竹编画。像《五牛图》等,远看似画,近看才知是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通过挑、压、破、拼等编织技术,奇妙地、栩栩如生地再现名家书画。
来自浙江象山的王群,他在传承明清金陵、嘉定和留青三派的基础上,大胆“叛逆”, 将竹根或依势、或依纹、或依意精心解开,有局部解、纵向解、横向解、纵横解和斜向解、纵斜解等,再施以圆雕、浮雕、局部雕之法,内外浑然一体,显得自由灵活洒脱,具有天趣与写意味。
现居嘉定的聋哑人徐伟民,刻竹颇具心得,佳作频出。参展的竹刻作品有:留青书法横臂搁、留青书法千字文四屏、留青书法台屏、竹刻抱对、竹刻阳文书法插屏等。
于先池制作的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生产制作历史。近百道工序皆沿用古法制伞工艺,从削竹做批子到网伞,从切纸到套色石印,从裱糊烘烤到刷油镀伞,没有一道工序使用现代机器。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其中伞骨为竹,也可算是竹艺的一个分支。展出的于先池“撑花铺”油纸伞,色彩斑斓的油纸伞保持了数百年的传统油纸伞制作工艺,是 “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乔勇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