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施养德 “书香是让书活下去的原因”
清 沐
■以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为原型、由恬妞当模特拍摄的《艺觉》封面
  ◆ 清 沐

  “10岁以前是画漫画的,20岁以前是玩艺术的,30岁以前是做平面设计的,40岁以前是做广告的,50岁以前是做出版的,60岁以前是生活顾问,现在是什么好玩做什么。”面对记者,施养德曾用这句话为自己作过简明扼要的介绍。如果对他最为辉煌的那段经历描述得再详尽一点,那就是:他是香港第一代出色的广告创作人,也是香港设计师协会及香港艺术家联盟的创始会员;他创立的“养德堂”曾同期出版过32本杂志。在艺术和传媒的领域里,施养德一路触类旁通,玩了这样玩那样。难能可贵的是,每样他都玩出了名堂。

  他创下同期出版32本杂志的惊人纪录

  在嘉亭荟举办的“穿越年代,品读时光”的杂志封面艺术展上,一身黑色装扮的施养德出现在大家面前。高高瘦瘦的他,戴了副圆框眼镜,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束起马尾,有种与生俱来的桀骜,一开口,老顽童的那种冷幽默便会接连不断地从话语间蹦跶出来。

  “我是杂志大王你不知道吗?那个年代香港的杂志,高级的、有质量的,我通杀了。当时香港出版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品牌要来香港开店,就要先来和我打交道。”的确,在华文出版界,施养德曾创下同期出版32本杂志的惊人纪录,涵盖建筑、艺术、生活、旅游等多方面。

  本次展览的重头戏便是他在1988年创办的《艺觉》杂志。《艺觉》杂志的封面设计在当时独树一帜:以世界名画为原型,以当红明星为模特进行拍摄和后期制作,运用名画的概念,而并非仅仅挪用图式,更在对画作的解读中融入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当时,施养德请出了黄金时代的各路明星来担当名画中的模特,由此便有了“波普”风格的王菲、“野兽派”的李嘉欣、“古典”风采的章小蕙等,由他掀起的《艺觉》风潮直到如今仍对华文出版界影响深远。“不过这次你们看到的杂志都不是我自己的,都是别人收的。”

  当天的交流活动在嘉亭荟“品读”空间举行。谈起这个上海首家商业社区里的公共阅览室,施养德表示这样的运作模式很值得推崇,“实体书店现在都面临生存危机,我觉得很可惜啊,就连季风也差不多了。不过,台湾的诚品为什么会做得好?它做好不是一天的事,它亏也亏了十年。但它现在也转到卖百货上去了,书只是吸引人的一个工具。嘉亭荟在店铺出租率百分之百的情况下,仍坚持开办公益阅览室,给大家一个翻翻书看看书的地方,我觉得很好。而且这里的书都是大家捐赠的,我也捐了一本我自己的书呢。”

  尽管网络时代到来,电子书越来越多,出版业受到冲击,但在施养德看来,书并不会由此消亡,“书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一直都会存在。你可以保留它,捐掉它,也可以和别人分享,每两三年还可以拿出来再看看。看书和看iPad是不一样的,书放在手上,有书香,但iPad只知道没电池了。书香是让书活下去的原因。” 

  “写稿为了赚钱,好成绩为了交差”

  1944年,施养德出生在福建,5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小时候家境不错,但由于嫌母亲给的零花钱太少,施养德决定自己赚钱。那时的他觉得最轻松赚钱的事就是写文章了,于是到处投稿。后来,他又发现投漫画更容易被选登,于是就改行画起了漫画。十一二岁时,当他从香港《文汇报》拿到第一笔稿费5块钱时,兴奋了很长时间。“写稿是为了赚钱,好成绩是为了交差。”施养德说自己从小就很实际。

  16岁时,施养德到了菲律宾马尼拉,开始跟随在当地做建材生意的父亲生活。他不喜欢父亲安排他去公司上班,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20岁那年,施养德租了一辆卡车,装上自己全部的作品,直驶菲律宾的著名画廊LUZ GALLERY。就这样一次“唐突”的“闯宫”,让他结识了当时正在画廊的菲律宾首富Ayala 家族的Zobel。Zobel对施养德的画风很感兴趣,不仅收藏了施养德的画,还帮助他参加了菲律宾青年艺术家三人联展。作品售罄,施养德也因此被誉为亚洲第一个创造视觉艺术的画家。

  回到香港后,施养德准备靠卖画为生。当得知英美烟草公司在征集绘画做月历时,他完成了第一幅香港街景画,被当时香港最大的广告公司格兰的创作主任看到,就给了他一份工作。由此,施养德成为香港最早做平面设计的广告人。

  “我唯一觉得骄傲的地方,就是养德堂从来没有欠过员工一毛钱”

  1972年,施养德和两个朋友一起开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办广告公司很累的,每天比稿,客户很不人道,有的时候连着三四天不能睡觉。有一天,回家回得早,大概是傍晚六七点吧,我就打开电视,看到翡翠台正在播出一个肥皂剧,叫《家变》,汪明荃在剧中扮演一个杂志编辑,那个杂志名字叫《清秀杂志》。我突然灵机一动,觉得,诶,不错!当天晚上,我就把杂志的出版计划写好了,第二天一早就跑去政府报刊注册处登记了这个杂志名。”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从登记杂志名开始,只花了七天时间,《清秀杂志》就诞生了。同时,施养德还找到《家变》的女主角汪明荃做了创刊号的封面人物。“你去看目录,很过瘾!从出版人、总编辑、设计、摄影,到排版、市场、广告,就我一个人的名字!”48页售价3元港币的《清秀杂志》,首期发行量达到3.5万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成为香港期刊史上一个辉煌的纪录。

  而后,施养德创办了“养德堂”,“我们当时32本杂志,200个员工。我唯一觉得骄傲的地方,就是养德堂从来没有欠过员工一毛钱。”当时的香港传媒界已是群雄并起,施养德为自己的出版社明确了宗旨:致力于出版高素质的休闲杂志,体现出版物的独特性与专门性,品种力争多,风格迥异,这样才能全面占领市场,保证各方面人士的需求。

  一场大火曾把“养德堂”烧得精光,损失超过1000万港币。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施养德站在楼下看着大火把十四楼的出版社烧得干干净净,然后决定去找一个酒吧喝酒。喝完回来,才发现员工都在等他。和同事的默契,和供应商的良好关系,令施养德所有的档期都没有拖延,32种杂志照样出。“在楼下看火时,我当时就想,重新来过吧。我脑袋富有,虽然我口袋不富有。”

  在“养德堂”的鼎盛时期,施养德做了一个决定:将其出售。“当时在香港,我的出版社可能是最大的。广告市场就那么大,那个饼就是这么大。所有的广告客户都被你打倒了,那你还想做什么呢?新的杂志出来了,每一本都跟你拼广告费。你何必跟它拼呢?突然间有人说我可以做得比你更好,我说好啊,只要价钱合适。”

  “现在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手工业的复兴”

  2003年,施养德和太太来上海定居。到上海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和朋友开起了各种“好玩”的店,生活家居店、时尚餐厅等。此后,他又像当年卖掉“养德堂”那样,将手中持有的股份一一出售。施养德承认,他不是那种做“大企业”的人,他没那种耐心,“我只喜欢做好玩的事,然后能够有人欣赏、愿意投资,我就很高兴了。”

  当下,施养德在做一件关乎文化产业的事。“我们国家说现在要发展文化产业,我认为文化产业最主要是在民间,中国的软实力就在民间。自从我们变成世界工厂以后,大家都跑去工厂做那些卖得快的东西。瑞士手表、意大利皮鞋,越是手工的越贵。但在中国,碰到手做的就特别便宜,特别是有一个招牌叫‘Made in China’,更便宜。”

  “我认为现在是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手工业的复兴。有两个方面的事要做,一个是小吃。小吃对一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在台湾小吃会那么受欢迎?你想过吗?但在上海,上海的小吃有多少种,你知道吗?有133种。这是有根据的,我们统计过,调查过。我们找了5个(点心)师傅,他们听说我们要做这个事,老泪纵横,因为很多手艺已经失传了。”而另一方面,是关于旅游纪念品。“你现在去每一个旅游景点,朱家角、周庄、乌镇、丽江啊,无论到哪里,卖的纪念品都是差不多的,因为都是义乌的,没有地方的特色,没有那种地方的感觉。我们想要在那些地方,找一些设计师、艺术家,来做一些和当地文化结合的东西。虽然这件事做起来很难,但我们还是坚持在做。”

  施养德说,他们的第一个关于手工业复兴的项目选址在朱家角,今年10月1日前会完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招生培训/人才专版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施养德 “书香是让书活下去的原因”
本期导读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B01施养德 “书香是让书活下去的原因” 2013-05-12 2 2013年05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