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一位67岁的老人领取了象征影人一生最高荣誉的奖项——终身成就奖。有人从前这样形容斯通:人们总会怀疑他那头乱蓬蓬的黑发里藏着两只角。普通导演与大师导演的区别就在于创作时的内在驱动力,奥列弗·斯通的电影呈现出的,是任何时候都满格满血的生命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已经是美国导演中的先锋人物,是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一名愤怒的左翼战士,其作品始终走在时代审美的潮头浪尖。
当代的好莱坞是一个多元的阵营,否则奥列弗·斯通这样的愤青也无法两次捧起最佳导演的小金人。1986年《萨尔瓦多》就是一部反集权的片子,著名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逢七月四日》《天与地》反思的是战争,《刺杀肯尼迪》反思的是美国精神,《天生杀人狂》反思的是美国主流媒体面貌。直至今日年近古稀,他的嗅觉依然敏锐。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除其多部作品展映外,还特别引进他去年的新作《野蛮人》,影片描写三个年轻人因毒品买卖与黑势力激战,仍然是对当下青年的亚文化进行透视,批判资本对于青年的腐蚀。
“中国的进口片是有配额的,却引进最糟糕的片子,比如《超人》《速度与激情》这样的爆米花电影。”这是老愤青在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上的演讲,抨击的矛头依然对准了代表美国主流文化的好莱坞大片,称中国观众并没有看到最好的电影。这位终身成就奖得主指出的确为近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怪圈,好像非好莱坞视觉系大片不能得票房,甚至误导不少当代中国青年竟然以为电影类型就仅只有刺激的好莱坞大片和低成本的国产片两种。好莱坞近年的清晰策略是利用特效奇观来对全球市场进行掠夺,尤其是中国市场。去年一年,好莱坞34部进口大片的票房收入占据了中国电影总票房的53%,视觉系大片几乎成为好莱坞主流价值输出的一种文化武器。
然而,斯通敏感的政治嗅觉与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电影界的社会学家,发生的一切都牵动他的神经,一切将其置于边缘的事和物,经历其他人生的机会、惊心动魄的体验,他都愿意尝试。
从电影技法上看,斯通也为世界影坛贡献了非常突出的个人特征,其影片剪辑极为凌厉,甚至达到同时长影片的2-3倍。如何用镜头来叙事,斯通的作品具有视听语言的巨大探索性。他的影片始终尝试模拟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如何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这是电影的大难题,而这个难点的攻破恰恰已成为斯通的个人品牌。他擅长把反差巨大的气氛并置在同一时空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授予这样一位导演终身成就奖,是为本土电影人竖的一个榜样。永恒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温情的人道主义关怀,对于视听语言无限的创造力,这些都是振兴中国电影的百年大计中,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