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所有艺术门类中较为年轻的艺术,也是这个时代命运最多舛的艺术。
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能“造梦”的艺术,它丰富与延伸了人们的视听经验,它所带来的视听效果与冲击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企及的。于是,电影,这个艺术门类的后来者,在100多年中,曾经一骑绝尘地走在了文化消费的最前端。
当历史进入了电视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电影陡然地跌入了谷底,犹如夕阳将落的悲壮,在新媒体灭顶之灾洪流中沉浮挣扎……曾经有人戏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是“戒烟,戒酒,戒看电影……”原因很简单,去影院观影不如在网上、电视上看“方便”。
不仅是讲故事
一位年轻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一部我在网上看过的影片,到电影院再看一遍时,感觉像第一次看一样?我回答他:你在网上“看”的只是这电影的“故事”,不是这部“电影”。
不可否认,电影是要“讲一个故事”,但,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活动的影像”来讲。与电视电脑不同,电影在大银幕上展示的是超越你视觉经验几十倍,近百倍的生活景象;它独到的色彩影调,是赋予你所熟知生活场景以特殊的含义的;它所展示的运动轨迹,视角,是给予你在生活中熟悉但不能企及的……简单地说,电影是把生活放大,屏幕是把生活缩小。电影院是在四下黑静的场所,让你全神贯注地“观赏”,而电视屏幕是你随心随性,随时可以分心分神地“观看”。
影像伴随成长
有人说50,60后是在电影中长大的,70,80,90后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的。言下之意:年轻人并不喜欢电影。但据这次电影节所反馈的数据,明确地告诉人们:情况并非如此。
本届电影节短短的九天里,共排片中外电影847场,观众人数远远超出了预期人数,而且,观众人群几乎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些艺术性很强的电影,一票难求。最令人惊喜的是,本届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日本大师小津安二郎影展的八部影片,排片24场,上座率都在80%以上,观众大都是年轻人。
小津安二郎是早期日本电影的大师,他的作品大都是黑白片,他的作品风格沉稳,节奏平缓,手法朴实,反映的都是普通人家的生活——与现代电影的叙事节奏,观赏性,娱乐性的“商业价值”大相径庭,但上海的年轻观众居然如此踊跃地“致敬”,实在是件值得刮目相看的文化大事。
没错,新一代的年轻人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的,但也造就了他们是“影像的一代”、“视觉的一代”。影像是他们认识、认知这个世界的窗口。于是,他们对影像比我们这一代有更多的依赖,更高的审美需求——影像是伴随他们成长的必然。
随着科技的推动,手机、平板电脑、网络视频、照相机、录像机、剪接软件、电脑三维绘画,已日渐成为年轻人常规武器。制造影像,还原生活,这些在我们年轻时看来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却是唾手可得,驾轻就熟的事情。于是,手机电影,微电影,3D动画,都成为了年轻人承载想象,描绘世界,阐发情怀的“视觉表达“,而电影,大银幕便成为年轻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于是,电影是年轻人的——当他们的视线在从小屏幕转向大银幕时,电影年轻了——这是可以想见,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