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宜兴三五次,但浏览丁蜀南街还是第一次。今年初夏,由宜兴文管办副主任孙亚明陪同,我参观了这条南临蠡河、北依蜀山的宜兴老街。
丁蜀南街长达千米,宽仅三四米,街两旁是二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子,我踩着泛着鱼鳞光的石板路,沿着曲曲弯弯的老屋,一路走去,便见不少寻常人家的门上都挂着令紫砂人引以骄傲的“名人印记”,如王寅春故居、顾景舟旧居、徐秀棠旧居、新窑窑主汪裕文故居,豫丰陶器行旧址、徐满根紫砂陶器店旧址……据孙亚明女士介绍,这些历史名人旧居深受宜兴市政府的重视。
我访问了闲坐在门口的老人,一位86岁的婆婆,耳聪目明,我说:“您真高寿!”不料一旁70岁的老人指着里屋的母亲说:“我妈已97岁了,这里高寿老人不稀奇。”我见这位97岁的老婆婆还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和她们谈起昔日旧事,她们说,这条丁蜀南街的历史,她们也说不清楚,97岁的老婆婆说,她从小就住在这里,想来这条老街的历史已逾百年。
听老人说,当年的丁蜀南街一度成为宜兴东南八乡最繁华的地方。那时店铺商家林立,有茶馆、饭馆、烟纸店、书店,还有豆腐店与中药店。听年长的人说,这里还有京剧票友社。当然最多的便是紫砂制陶坊,楼下是工作室,楼上住人。在艺人们的争相斗技中,涌现出汪寅仙、毛顺兴、徐汉堂、顾景舟、徐秀棠等一流紫砂名家高手。
我听罢,不由把目光落在那陈旧斑驳的古墙上,那挑出的屋檐、那虚掩的窗,还有隐在内屋的木质阁楼,都历尽了岁月的沧桑与民风的积淀,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滋养了陶都的灵性,还有紫砂的深厚。
不少制壶高手成名后,都搬出了老街,在宜兴城内买了豪宅,但这里仍有不少“夫妻老婆店”。有的制作小猪、元宝、海豚等紫砂小件,有的制作花瓶、花盆与茶壶。我采访了“一品壶紫砂陶坊”,店主张玮,张师傅正在教三个徒弟制壶,我问起培养一个弟子要几年,张师傅说,要一两年罢,还看徒弟有无悟性,刻苦加上悟性,才能制出好壶。这里的壶分商品壶与工艺壶,后者纯人工打磨制作,他指着手中一把方壶说,要花一个星期,价格在3000元以上。
在千里老街中,最热闹的还在400米内,走出被蠡河与蜀山紧紧夹住的南街,我突然想到这条“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古巷,很有韵味,如果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岂不令旅行者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