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型城镇化”已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热词之一,它应该是人的城镇化,是环境友好、品质优良的城镇化;但是,提醒“城镇化要防止‘底特律化’”、“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2009年的统计数字就已显示,中国已有11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我们想说的是,破败颓废的城市里的艺术命运又如何?
盛时底特律,曾引领潮流
自今年3月底底特律宣布破产并被接管以来,它的收缩颓废之势已是“病来如山倒”,虽然当年它是汽车工业的代名词,虽然福特、通用、克莱斯勒汽车总部都设在这里。
让人瞠目结舌的发展速度当然也带来了城市建设和各种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1900年到1930年期间,底特律建起了几十座奢华的高层建筑,单一幢百货商店就足足占了一个街区,还有通用汽车总部、比尔岛、底特律美术馆、底特律科学中心、底特律历史博物馆、福特威恩军事博物馆等等,底特律甚至被称为“美国的巴黎”。
那时,城市广场上,公共艺术也在塑造着、宣示着底特律的城市精神。菲利普·艾·阿特城市广场上有一尊名叫“底特律精神”的雕塑就创作于城市的鼎盛时期——1955年。雕塑家马歇尔·费兰用青铜和大理石创作了这尊左手高举塑有放射线的镀金铜球,右手托着一个铜质镀金的家庭情景组合雕刻,雕塑的铭文写道:“人类精神就是通过家庭来体现的崇高人类关系。”类似的雕塑在阿特广场还能找到很多,像豪瑞茨·伊·道基与儿子的纪念喷泉、塔门、开拓者等,可以说作品的时代感、先锋意识极强,那时的底特律魅力四射。
难偿巨额债,变卖博物馆
可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底特律不可遏制地走向衰败颓废。当年最繁华的伍德沃德大道早已今非昔比,鼎盛时期建造的一批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和都铎式建筑,曾令大街独领风骚。然而现在这条街却满目苍凉,大街及周围6个街区现已成为全世界废墟探险者眼中最具诱惑力的废都。
底特律的巨额债务难以偿还,所以最近又传出要变卖博物馆来还债。美《底特律自由新闻报》报道,底特律市政府正在审查底特律艺术学院的艺术藏品能否作为城市财产的一部分——或者说,底特律政府能否变卖掉博物馆的藏品来偿还高达150亿美元的债务。据一项估测,博物馆中38件最重要藏品的价值约为25亿美元。当底特律沦为全美最悲惨城市后,艺术又成为陪葬者。于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首席执行官托马斯·坎伯尔表示:“此策略违背民心,艺术是属于公众的。”
底特律破败之后,引来了许多“颓废游者”。游客们眼里,“克莱斯勒那家工厂被栅栏围起来,就像一座孤岛,周边的居民区也是空空如也。一家世界级企业的周边社区如此凋敝,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置信。”
颓废的城市,艺术来振兴
颓废的城市里,艺术并未沉沦。守卫者大楼、弗希尔大楼、凯迪拉克大楼、全美第一家福克斯电影院;还有圆形塔式建筑群——73层的文艺复兴大厦、47层的通用汽车公司大楼等一系列建筑;以及世界上最长的吊桥;仅各种教堂就达1000多处,素称教堂城。骆驼虽已孱弱,但风骨还在。
于是,繁华褪去的时候,一批又一批艺术工作者来了。来到底特律的“废墟”实践者卡米洛·维尔加拉详细地记录着废墟,肆意地想象着从前的辉煌:“没有什么地方能像底特律市中心这样打动我。在这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无数原本计划屹立数百年的摩天大楼成为遗弃物;一群半废弃的结构体,就像垂直的无人地带一样,在空旷的场地上默默地叹息。”还有一位叫约翰奈斯,他来到了底特律市中心,开始改造一个废弃的社区。他带领着当地的青少年一起画图设计,开垦土地,种庄稼、花卉与蔬菜,创作雕塑、装置,把这块城中之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艺术农园。
颓废的城市里,艺术真可显身手,无论中外。截至2009年,中国就有资源枯竭型城市118座。以玉门为例,这是新中国第一口油井的诞生地,这里为中国石油“脱贫”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好的艺术和文化资源!资源已经枯竭,文化艺术就该登场,但至今未见有计划的、系统而具战略眼光的谋划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