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河:没菜吃的农民
王文佳
■河北香河潮北新城周围原来的耕地如今成了一片荒地
▲潮北新城的新房还没入住就裂了缝,质量令人担忧
  本报记者  王文佳  文/图

  近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河北、河南、江苏等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要建200余个新城新区。新城新区用地哪里来?很多地方动用了农业用地,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展开。 

  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上失地补偿不公平、不到位及征地程序不完善现象频发,导致上访不断。据国家信访局统计,群体性上访事件60%与土地有关,每年因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多达400万件。被迫失地,无奈上楼,生活质量下降,新房质量堪忧,河北香河就是一例。

  ■蒋辛屯村,农户搬走后房子立即被拆除 

  吃什么,干馒头就白水 

  7月的一个早晨,河北香河“潮北新城”3号楼楼下,张杏芳和几位蒋辛屯镇六百户村上了年纪的村民正坐在小板凳上乘凉。张杏芳今年已经六十有余,就住在这栋楼的一楼,自打从村里的宅基地搬到这里,只要不下雨,她每天有好几个小时都是在这张小板凳上度过的。“以前都是种田、种菜,现在地都没了,我们这把年纪又找不到工作,还能干嘛?” 

  新房对这些祖祖辈辈都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来说,干净、舒服、用啥都方便,可没钱哪里来的享受。没工作事小,没吃的事大。 

  过去,村里的地多,摊到每个人的地有2亩多,每年可以种一茬小麦,一茬玉米。收成不仅可以卖钱,也可以到镇里换粮食。不少农民都说,每茬每亩能收1200-1300斤。宅基地面积也大,院子里可以养猪、养鸡,种蔬果,鸡蛋、蔬菜都能自给自足,牲口长大了还可以卖钱。 

  可是现在,耕地先是以流转的名义被收走了,紧接着,宅基地也被收了,农民不得不从他们原来自己盖的小楼里搬进这里的六层楼房。补贴少得可怜,而且年年都在减少。耕地的赔偿是每亩每年1000元左右,可是耕地不少被认定为集体用地,原本每人2亩多的田变成了1亩刚过。村里的说法是按口粮田算,一个人只有8分田,给他们1亩是他们占了便宜。 

  为了生存,年轻一点的人试着出去打工,工地搬砖、工厂保洁,“是个活都做”。可是水电煤气、吃喝拉撒,处处都要花钱。单是冬季的供暖费就要每平方米25元,一套94平方米的房子要2350元,一个人土地补贴全垫上都不够。没钱的就得从牙缝里节约,到市场上去买几根葱或者买点烂黄瓜、烂豆角,回来烩面条。“一根茄子2块钱,一个菜花4块钱,哪里舍得吃”。马桂花刚从小区外面买菜回来,却两手空空,“以前还能吃点肉,现在菜都吃不起,就是吃馒头、面条。”“馒头就什么吃呢?”“哪有吃的?就白水。” 

  地没了,补偿却不到位 

  “潮北新城”所在的300亩地占用的基本是六百户村的基本农田。为了腾出地盖房,2010年刚开年,村里给各家各户送上了一份“香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让农民签字。 

  合同规定,自2010年3月1日至2027年9月25日,甲方将承包的土地交付村委会统一管理、经营;流转价款是每年每亩1109元,每年3月1日前付款,其间如遇物价上涨,流转价款按上年县物价指数计算浮动上升;同时,年满60岁的老人除了国家补贴的每人每月90元之外,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养老金,计算方法是1000元x实流转出的地亩数/村土地总亩数。 

  要交出土地,农民哪里肯。任凭游说人员说得天花乱坠,还是只有少数几个人一头雾水地签了字。他们以为只要赖着不签字,土地就会没事,可是,没过两个月,推土机就开到了他们的耕地上,刚开花的麦子被碾成烂泥。面对大型机械,农民无力反抗,他们算不出自己亏了多少钱,只知道“这里麦子每亩能产1300多斤呢,一斤能卖一块多。” 

  那一年,签了字的农民拿到了每亩1000元的青苗损失费,用来补偿他们当年用来购买种子、化肥的开销,没有一分钱的土地流转金。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搞懂这二者的区别,一年的土地流转补偿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次年,物价上涨,按照规定补偿金涨到了每亩1158元,可是6月才发到农民手里。2012年,补偿金降到了每亩1000元,今年的补偿金到现在都没有着落,能不能发,能发多少,没有人能保证。至于合同里规定的养老金等其他权利,村民更是从没见过,甚至没有人记得,“这还不是他们说了算,他们发钱就是你爱拿不拿,我们钱少了,找谁说理去?” 

  房子的补偿标准也很低,正房1800元/平方米,但是要乘上一个0.6-1不等的折旧系数,院子则只按270元/平方米折价。换到的新房,一楼是1800元/平方米,往上价钱递增,到四楼达到顶峰2600元/平方米,五楼开始跌价,只要1500元/平方米,六楼更便宜。除了折换的房钱,每人赠送25平方米新房,此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原本答应这些房产可以自由交易,可是却只有少数先搬家的人拿到了许诺的“大红本”,然而房管局至今对这些房产证的态度都是“土地有问题,目前不能交易,不能过户”。 

  质量差,新房就裂了缝 

  马月英老人今年90岁了,家住在5楼,每天她都要上下两三趟。房子没有电梯,爬楼梯成了她的一个障碍,每次上下楼她都要扶着栏杆慢步走,累了喘口气继续爬,一趟就要10分钟,“腰跟折了似的疼”。五楼的房子毕竟便宜不少,“家里院子大,四五百平呢,可是全搭里了也就换了2套房,加起来也就100多平方米。家里没钱,也就只能凑活住5楼了。” 

  “爬楼要把人累死,这里摔坏了好几个”,住在3楼的蒋欣说,住在她家楼上的那个阿姨就把腿摔骨折了,打了石膏,还在医院躺了三天,“折腾一下花了300多块钱,她那个心疼啊。” 

  住了新房还让不少农民找不到家门了,每家外观上都一样,差一层,错一栋楼的事常发生。“识字的能看门牌号,咱们不识字,啥也不认得,就沿着楼的一边数,几个门洞,就这还老是走错。”蒋欣说,本来上趟楼就不容易,走冤枉路又给他们加重了负担。 

  (下转A16版)

  (上接A15版)

  “这里房子的质量真是令人担忧!”牛宝华是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他的户口已经迁到了城市,村里的所有福利都不能享受,他从城市回来为了照顾年岁渐长的爸妈,可是看着村里的“新”房,他总是高兴不起来:“这房子是砖混结构,不结实!”牛宝华家多处墙皮都已经脱落,厕所外一面墙剥落了大半,他不得不找来工人重新粉刷了一遍。排水系统也有问题,小区下水道不能往外排水,隔几个月就有抽粪车来抽水。去年下雨,地下室积水有2尺多深。“我们这栋质量算好的,南边的几栋质量还要差,天花板都往下掉,地基往下沉。”

  记者跟随牛宝华来到小区南面一片还没入住的回迁楼,许多地下室外墙都已经裂缝,裂缝和地面平行,严重的有数米长,看过去就像将房子的一侧墙面拦腰截断,要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不免让人倒抽一口凉气。这种裂缝几乎在每栋楼上都能找到,不少已经糊上了水泥,少数还裸露着。

  (本文所涉村民均为化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0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香河:没菜吃的农民
新民晚报新视界A15香河:没菜吃的农民 2013-09-01 2 2013年09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