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骤富”之后坐吃山空
朱志恒是张洋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就是2010年著名的“逃亡书记”。2010年初,被征地的张洋社区的县城掀起了一波争夺土地和建设工程的“大战”。廉洁守法的朱志恒被迫踏上逃亡之路,直到涉黑团伙被警方抓获,他才回到家乡。
回到社区后,朱志恒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发现,即使补贴措施已经尽量提高,农民住上高楼之后还是问题重重,张洋社区的村民曾一度对前途感到迷茫。不少村民“骤富”之后,滋生了攀比、挥霍、吃喝、赌博等不良习气。可是,土地卖的几个小钱不够花几年,没有土地耕种、没有工作机会、没有社会保险,坐吃山空、盲目投资、过度挥霍之后,只能回到失地贫困的原点,许多农民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让农民拥有集体资产股份
朱志恒发现,农民上楼后,除去居住小区用地,还多出了100余亩土地,其中还有67亩的沿街土地。朱志恒很快有了想法:“把剩余下来的土地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或自主开发,建一个商圈”。沿街土地可以开发沿街商铺、商住楼,内部可以建其他配套设施,把居住、办公、商业、旅店、餐饮、文娱和交通结合起来,实现资产增值,同时让村民共同拥有集体资产股份并享受股份分红权益。
去年,这份规划正式出炉,取名“张洋社区城镇综合体建设项目”。大体的规划是,首先招商引资,请开发商来建设楼房,赠送一部分沿街房作为房款。“除去成本,张洋社区可以拥有3.5亿元固定资产,这还是保守估计。”
朱志恒说,他的想法是“将集体财产分到农户手中,集体财产统一经营,实现大包干”。照此想法,村民人均拥有集体固定资产10万元。根据当地的平均收益率计算,社区年收益将达3500万元,村里有3400多农民,人均年收益可达1万元,以每户5人计算,每户一年的分红就有5万元。
还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商圈还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社区内的商铺、企业,村民可以优先承包经营或参与工作。“可以在自家门口创业、就业,无需外出打工,也不会再有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问题”。朱志恒对这个过程的描述是“从农民,到市民,再到股民”。
“方案设计和工程规划已经基本完成,资产管理公司正在申请注册,春节前就可以动工了。”朱志恒说,既然是大包干,就是让农民说了算,利用大家的智慧,他们目前还在进家入户收集村民意见,“与村民见面率要达到100%”。
本报记者 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