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酒里同参画与禅
富阳的乡居,唐云的山水虽然突飞猛进,但是与朋友相聚的机会却很少。抗日战争爆发,唐云对富阳的乡居生活更感乏味,他也想和朋友一起去重庆或桂林。但他父亲不让他去,要他继续留在富阳,或者再迁回杭州。正当唐云犹豫难决的时候,若瓢给他来信,请他去上海,说上海的书画市场不错。像唐云这样以卖画为生的画家,怎好离开书画市场呢?唐云接受了若瓢的劝告,和俞亚声带着俞览、涤览、如览三个孩子及其他家人由富阳动身,乘船沿着富春江、钱塘江扬帆而下。他此行想经宁波,然后再转往上海。
动身去上海之前,唐云先回了趟杭州,和几位老朋友告别,把家事也作些安排。在他的老朋友中,浙江大学校长邵代子也在准备离开杭州入川。邵氏是杭州有名的书家,唐云以前辈学者事之。还有和唐云有忘年之交的钱均夫,他是科学家钱学森的父亲,这时正做浙江省教育局长,也在收拾行装,准备到内地去。唐云和这些老朋友依依惜别。
到了宁波,海口封锁,没有去上海的船,需要在宁波住下等待时日。在宁波举目无亲,带着妻子儿女弟弟妹妹十四口人,到哪里去安身?唐云与佛有缘,这时他又想起一位和尚来。那是在杭州净慈寺,通过若瓢认识的这位和尚,那和尚曾经买过他的六尺四条屏。唐云到延庆寺去找那和尚。那和尚功课完毕,走了出来,一看是唐云,高兴地说:“唐居士,怎么仙驾降临小寺?”“静安长老,久违了。”唐云说。唐云向静安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就这样,唐云一家在延庆寺住了下来。
延庆寺寺内有一座小小的花园,石子铺的曲曲小径,落满了干枯的松针。每天晚饭之后,唐云和静安和尚就在这里散步。在那幽明的青藤之中,干枯的松针在脚下发出微妙的声音,擦过那些青苔累累的佛灯,唐云又似乎感到身在富春江畔,抛却了旅途的尘嚣,忘净了将在海上漂泊的渺茫,这种安静常常净化得他禅机参透。“如何是出家人家风?”唐云要和静安谈禅了。“一罐兼一钵,到处是生涯。”静安说。“君从富春来,如何是富春灵境?”静安问。“万叠青山如钉出,一江绿水若图成。”唐云答。“如何是境中人?”静安问。“古今自去自来。”唐云说。“来去无路呢?”静安问。“明明密密,密密明明,路自在心中。”唐云说。“何谓画中景?”静安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云回答。“何谓景中画?”静安又问。正在这时,只听寺外一声巨响,唐云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就问静安:“外面在扔炸弹?”“居士的禅机已尽。”静安和尚微微一笑,抖抖落在袈裟上的松针。那一声巨响,是日本的飞机把灵桥给炸了。
夜晚,寺院内更静。在禅房里,在佛灯下,静安和尚入静打坐,唐云就在佛案上作画。这时的山水,常常在追求画中有禅,禅中有画的境界,两人的路子虽然不同,却达到了同一境界,禅和画在相互渗透中交融。深夜里,静安有时还想和唐云谈禅,但唐云自知禅机不深,就不再谈禅,画了一开册页,上面题写着:君谈佛法,我画云山。溪声山色,酒里同参。
静安和尚看到画上的题诗,自然心领神会,画、禅、酒,对唐云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延庆寺每天为唐云一家开的两桌饭菜虽是素餐,但酒总是少不了的。对此,唐云感到于心不安。“不要紧的,寺里有钱用,要打仗了,这个寺还不知道能保到哪一天呢!”静安和尚说。
延庆寺有个小和尚亦幻,寺内寺外的事情都要张罗,每天要会许多客人。但他的功课做得很好,静安和尚也不大多问他的事,一切都由着他去做。
在延庆寺滞留两个多月期间,唐云画了一百多张画。唐云买了船票,准备动身去上海。静安把一百多张画细心地卷好,还拿出二百元银元,送唐云上船。“一东一北,不知何时碰头?”静安和尚恋恋不舍,无法再抑制住内心的情感。“只好制天命而用之了。”唐云引用了荀子的话,有点听天由命的样子。“送君者皆自崖而返,君自此远矣!”庄子著作中最富于深情的话,静安把它借用过来,流露出他对唐云的一往情深。
海天一色,唐云蓦然回首,静安仍在灵桥畔,注目着远去的船。灵桥已经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