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访玄奘东归路
穿越帕米尔秘境
姜燕
塔吉克斯坦考察示意图
■ 隔喷赤河眺望昏驮多(图中绿洲),现在阿富汗境内
■ 考察队在大帕米尔东端露宿
  本报记者 姜燕 文/图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他东归穿越葱岭诸国的奇异见闻。今年七八月间,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一支考察队从新疆卡拉苏口岸出境,来到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踏访境外帕米尔上的玄奘路。这是今年4月这支考察队对境内帕米尔玄奘东归路线考察(本报5月5日报道)的延伸。

  英国探险家邓莫尔伯爵在他的著作中,不止一次抱怨帕米尔人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毫不关心。也许生活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所以,这里不仅被称为地图“最后的空白地带”,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秘境。关于这片土地的记载,在19世纪欧洲探险家到来之前,最详尽准确的居然是近1400年前玄奘的《大唐西域记》。

  千百年来,时间的流逝和领主的变化并没有冲刷掉秘境的遗迹,古老的文明和亘古不变的山川一样恒久。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循着《大唐西域记》,重访玄奘足迹。

  隔河眺望昏驮多

  7月28日,考察队在喷赤河边的村子兰格尔落脚,兰格尔(Langar)是突厥语中“客栈”的意思,帕米尔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帕米尔高原上,都有许多名为兰格尔的地方。

  7月29日下午2时,考察队在烈日中出发,沿着喷赤河前去寻找玄奘笔下“达摩悉铁帝”国的都城“昏驮多”,它在喷赤河南岸阿富汗境内的一个冲积扇上。1000多年之后,它的名字叫“Khandud”,发音依然相似。

  距离兰格尔村不远,东北来的帕米尔河与东来的瓦罕河交汇形成喷赤河。浊流滚滚的喷赤河一路奔腾向西,不断有冲积扇深入河中抢占河道,却又被无坚不摧的河水杀出一条生路。古老的河流,总是蕴含着说不尽的历史与纷争。喷赤河是著名的中亚“母亲河”阿姆河的上游,后者希腊语称之为Oxus河(奥克修斯河),这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到中亚后,希腊人为它取的名字,中国史书音译为乌浒河,即玄奘口中的缚刍河。它是中亚最长的河流。

  这天下午时常有穿越之感,身处瓦罕国故地,一路相伴的是玄奘曾多次提及的缚刍河,对岸是他千百年前走过的昏驮多。很难想象,从对面的兴都库什山一座座山峰的夹缝间冲积而下的沙砾土石,成了瓦罕人的乐土,并由此造就了丝路繁华。两千多年以来,各路文化在此交汇、碰撞、激发,使它成了一个文化遗存丰富的宝库。  

  葱岭西冈瓦罕人家

  瓦罕谷地海拔2000多米,地形地貌与今年4月考察队在“葱岭东冈”所到的大同乡极为相似,满山谷荠麦青青,一派江南旖旎风光,算来两地海拔也在伯仲之间,这里堪称“葱岭西冈”了。

  当地人皮肤白晰,长颊陷目,说着难以理解的土语和波斯语。封闭的山村古道虽然是欧洲人远足徒步的胜地,但民族文化并未因此而消淡。无论是样貌还是语言,我们见到的瓦罕人都与文献记载的十分相似。不同的是,因为曾在前苏联治下,俄语成了通用语言之一,不少读过大学的年轻人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来自礼仪之邦、东方大国的玄奘以其审美观点,在《大唐西域记》里对瓦罕人极尽丑化之能事,称他们“俗无礼仪,人性犷暴,形貌鄙陋,衣服氈裸。眼多碧绿,异于诸国”。而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记》里则说:“鄂本笃于1602年到镬偘,与当地人相处,都为碧眼金发,和法蓝达兹人相似。整个民族的人容貌都很美丽,面庞修整。”难怪《大唐西域记》的注释里公正地说,玄奘所云只是审美观不同,见仁见智了。

  1883年以前,瓦罕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来阿富汗与俄国以喷赤河为界,人为地将瓦罕国一分为二,塔吉克斯坦很多人家只能与亲人隔河相望。  

  大帕米尔“波谜罗川”

  玄奘离开瓦罕谷地后,沿着帕米尔河东北行走到了“波谜罗川”,是谓“国境东北踰山越谷经危履险,行七百余里至波谜罗川”。这段路线学界已有基本共识,只是当天考察队经过帕米尔河谷时已是深夜,未能观察地貌,只听得水声隆隆,惊心动魄。这也是考察中走过的最为艰险的一段路。颠簸的山路顺着险峻的山势不断提升,最终由“一”字形被山体压榨成连续不断的“之”字形。数次车头一转,灯光亮处,前方又是悬崖,让车内再镇定的人都忍不住低声惊呼。

  玄奘提到的“波谜罗川”即大帕米尔。帕米尔高原的“帕”指两山之间的谷地,帕米尔高原上共有8个帕,大帕米尔是海拔最高的一个。考察队此行走了塔吉克斯坦境内的另外几个帕,的确只有大帕米尔与玄奘描述的地形最为相似。

  玄奘这样描写波谜罗川:

  “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踰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咸卤,多磔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

  考察队穿越整个大帕米尔,一路只见两侧雪山相望,谷地宽阔,南侧雪山脚下不时可见蔚蓝色湖泊,然湖泊之外生机全无,戈壁连绵,砾石遍野,草木稀少,白花花的盐碱地透出阵阵死寂。面对此情此景,不由人不佩服玄奘精湛的文字水平,寥寥几笔,已然传神。

  重要地标“大龙池”

  考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探访《大唐西域记》里提到的大龙池,这是他东归路线上最为明确的地标之一。百余年来,对大龙池的认定颇多争议。

  佐库里湖又称萨雷库里湖,位于大帕米尔,是得票最高的一个,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质疑它池东并无“派一大流”,因此认定阿富汗境内的切克马廷湖才是大龙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下简称史地所)教授侯杨方认为它确凿无疑就是大龙池的一部分。在《大唐西域记》的这段描述中,有颇多信息点,如地处“波谜罗川中”,位置“其地最高也”、“池西派一大流”、“池东派一大流”,只有佐库里湖及其附近河湖才符合。

  因为无法鸟瞰获得全貌,第一次经过的玄奘将其个人观察视野内的整个水域统称为“大龙池”,而伊斯提克河正是发源于这片河湖区最东边的卡拉东湖。持佐库里湖即大龙池的学者都有意无意对“池东派一大流”忽略,因为佐库里湖东并没有河流发源,他们无法解释,斯文·赫定正是据此而否定佐库里说。侯杨方则认为,从地图、卫星图片明显可见佐库里湖东部有一片连绵的湖区与河流,玄奘经过大龙池时正处于丰水期,池东的河湖几乎形成连成一体,“池东派一大流”可以解释。  

  实地确认入境山口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大龙池“池东派一大流”,即为伊斯提克河,玄奘自波谜罗川的大龙池向东南行,必须要跨越此河;也要经过考察队去过的雅尔特拱拜孜,东南行至喀孜尔腊布特(意为“红色通路”),再翻越排依克山口到达今天的中国境内。

  考察队沿着伊斯提克河向东走了一段,徒步无法继续前进,不得不折返。队员们在车盖上铺开地图对照分析时,一个谜团突然得解。在此之前,考察队对玄奘入境走的到底是排依克山口还是更北一些的纳兹塔什山口尚难下定论。分析时,侯杨方想到玄奘认为“池东派一大流”的伊斯提克河汇入了现中国境内的塔什库尔干河(古称“徙多河”),但如果玄奘走的是纳兹塔什山口,他就只能从大龙池顺着伊斯提克河东行,就会发现它汇入的实际是阿克苏河,且这两条河都不可能翻越萨雷阔勒岭这座高大的分水岭汇入岭东的徙多河。这一发现还是相当令人振奋的,这也是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证相互激发的研究方法的一点验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新视界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专访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穿越帕米尔秘境
更多视频图片,请扫描二维码或登录www.xinmin.cn
新民晚报新视界A13穿越帕米尔秘境 2013-09-22 2 2013年09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