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首创直播一条龙
卑根源
  卑根源

  《上海广播电视志》的“大事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大事:“1984年2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新闻播出中心,实现了采、录、播、摄一条龙。”

  这是将电视新闻播出环节由录播变为直播的一件大事。这是中国电视新闻同国际接轨提升新闻播出时效和科学管理的一大跳跃。这又是上海电视台新闻改革率先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范例。

  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创时期,但是时效慢,程序多,效率低。新闻都是明日黄花,新闻不新也。

  那个时候,电视台的领导和记者们发现,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早就推行了“采、摄、编、播一条龙”的新闻直播的生产流程。不是中国大陆的电视台不想这样操作,而是具有极大的政治风险、技术事故风险,设备投入的代价也大,运作团队的整体协调难度也大。直播过程中,从演播室的主持人、摄像师到导控室的导演、放像员、字幕员、技术员等等,都处于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流程。所有人必须听从值班导演的指令,而值班导演又必须思路清晰,反映敏捷,处变不惊。任何一个人犯任何一点错误,都会造成播出事故,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所以中央电视台在上海电视台成功实施新闻直播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推行新闻直播,其原因不言而喻。

  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兼上海电视台台长的龚学平下决心同国际接轨,雷厉风行地吃起了“第一只螃蟹”。

  正好复旦大学刚刚分进来四位新闻系的高材生:张明,高德龙,戴立明,冯瑜,分在编通科,跟着老科长毛宙年学编辑。

  领导们讨论新闻直播的人选时,一致决议,就让复旦毕业的高材生担任新闻直播的导演,坐在新闻切割台的关键位置,玩一把心跳的感觉。

  新闻部支部书记汤渭达领着他们一次次地开会研讨动员,一次次地播前模拟实战演练,一次次地调整分工调整编排调整串连细节。我作为采访科科长,则全力以赴地组织采访精彩的电视新闻,确保新闻直播的版面容量和质量。

  几十条新闻片,一段段串连词,还有一条条口播新闻和图片新闻,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而且是在没有提示器的情况下,以直播状态行云流水般呈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与画面,语句与语句,字幕与字幕,新闻与新闻之间,完全是无缝衔接,完全是实战考试。

  高德龙,这位人高马大的帅哥,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新闻直播老照片,“为了播出效果更好,当时决定新闻直播间,也就是新闻演播室采用冷光源,”高德龙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当时的种种细节,“我们还特意去复旦大学电光源实验室,请教著名电光源专家蔡祖泉。”

  那时,根本没有提词器。新闻主播的出镜串联词全靠主播背功好,实在较长的串联词,便有人在纸片上写好串联词,放在主播对面的架子上。

  招聘进来的播音员李培红、邱国方,那时还上不了主播的位置,只能眼巴巴地跟在主播后面观察学习,偷偷地操练。半年以后,开始上岗,开始了新闻直播的生涯。

  也算是一条八卦旧闻吧。帅哥高德龙和后来成为家喻户晓名主持的李培红的佳缘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从新闻采访部到新闻编辑部,从新闻导控室,到新闻演播室,其实就是采、摄、编、播一条龙的新闻直播流水线。而中国电视新闻的直播间的运作流程与国际接轨,就是从上海电视台开始的。

  十日谈

  新闻的力量

  一个难忘的采访过程,明请看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广告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中国新闻
   第08版:广告
   第09版:国际新闻
   第10版:文娱新闻
   第11版:广告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广告
   第14版:体育新闻
   第15版:体育新闻
   第16版:广告
   第17版:新民旅游
   第18版:精华路线/新民旅游
   第19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20版:广告
   第21版:旅游资讯
   第22版:夜光杯
   第23版:夜光杯
   第24版:连载
说热道冷
桂花盛开的地方
醉墨
贺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成立
全国首创直播一条龙
到底有什么不应该说
回家 (水彩画)
新民晚报夜光杯22全国首创直播一条龙 2013-10-01 2 2013年10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