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还是老样子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上海十大人物,去年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事迹报告会,这次又获殊荣,杨兆顺头顶的光环越来越多。“他还是老样子。走在小区里,看到居民,还是‘老爹’‘奶奶’‘兄弟’,叫得很亲热。”提起杨兆顺,家住紫藤苑120弄53号的居民王根娣这么说。
如今,杨兆顺社会活动多了,但居民家的门他还是照样串。小区有位80多岁的老太,没有子女,经济条件不宽裕,平时由房客照料。不料,前几天,老太和房客闹了矛盾,房客不愿意给她做饭了,她就打了好几个电话给居委会,别的居委干部劝她都不听,一定要找杨兆顺。这天晚上,杨兆顺端着一碗面条上门了。
有时候老杨在外面作报告,有居民打他手机不方便接,休息时他一定打回去,了解情况后再电话“遥控”其他居委干部帮助解决问题。
同事:工作要出新
紫藤苑居委会主任王立国告诉记者,这两年来,面对社区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社区工作也在不断创新。杨兆顺常说,社会管理创新要填补空白点,也要符合实际需求。
比如“错时工作法”就是一例。居民上班了,居委也上班;居民下班了,居委会也下班了。针对这一情况,紫藤苑居委会推出了“错时工作法”,每天4时半居委会下班后,有3个人值班,一直到晚上9时。双休日也是如此。“错时工作法”很受欢迎,平均一个晚上要接待10来个居民呢。
比如,楼组“老娘舅”又是一例。应“新老娘舅”柏阿姨的邀请,杨兆顺也经常上电视台的节目当调解员。他由此受到启发,能不能在楼组里设立一个“老娘舅”呢?这样,有些家庭、邻里矛盾就可以不出楼组了。于是,从前年年初,紫藤苑小区114个居民楼推选出114位楼组“老娘舅”,他们都是既有一副热心肠,说话又让人听得进的居民。“老娘舅”的姓名、室号、照片、联系方式都在楼里上墙。为了提高他们的调解水平,杨兆顺带着他们到柏万青那里去学习调解技巧,请律师来上课,增加法律知识。
同行:以他为标杆
在同为普陀区其他社区干部的眼中,杨兆顺既是熟悉的老大哥,又是一柄标杆。
接正萍也是一位优秀的“小巷总理”,先后在6个居委会工作过,曾当选上一届市人大代表。2011年,长征镇将接正萍派到祥和家园居民区当党总支书记。祥和家园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小区,居民和开发商的矛盾持续了十多年,至今没有解决,小区三分之二的业主不交物业费,大部分私家车都停在绿化上。
接正萍说,要去这样一个居民区工作,刚开始心里也有顾虑,后来想到自己是党员,又想到“杨大哥”将原本乱糟糟的紫藤苑搞得那么好,也就欣然接受了。“要学习他那种直面问题,积极应对困难的敬业精神。”经过接正萍和其他居委干部近两年耐心细致的沟通和化解,现在业主对立的情绪有所缓和,准备先着手组建业委会。
真如镇杨家桥小区党总支书记陶美珍是杨兆顺的老同事,十多年前曾和杨兆顺一起在“两湾一宅”当过居委干部。她说,这么多年来,杨兆顺对老百姓的感情始终不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