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患者叶某在上海曙光医院西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数名死者家属随后闯进重症监护室,打砸监护医疗急救用品及设备。这些人推搡并逼迫医生向死者下跪谢罪,致使重症监护室内10多名危重病人受到惊吓,2名医护人员受伤。目前,参与打砸的人员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起纠纷的起因非常“典型”:叶某曾在浙苏沪多家医院医治但收效甚微,转诊曙光医院后经会诊认为某进口药或有帮助,但此药在全上海已断货半年,家属据此将叶某之死归咎于医生。这场纠纷虽然没有造成致残或致死的严重后果,但若纵容此类违法行为,势必会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最终导致医患皆输。
以往案例中,患者家属之所以做出打砸医院、伤害医生的举动,原因之一是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医疗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有时医生基于专业知识给出的诊断,与患者家属凭感觉做出的判断不一致,他们就容易与医生闹矛盾。若患者不幸在医院去世,家属更容易认为医生不专业、不称职,甚至要求“偿命”。
患者家属在医院闹事的原因固然不难理解,但无论医患信息如何不对称,也不管医患关系在现行医疗体制下有多脆弱,动辄在医院闹事施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非理性的。诉诸暴力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倒会破坏医院的正常秩序,破坏医患关系,甚至伤及无辜。
医生是维持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角色,但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医闹纠纷等,已经严重降低这个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和安全感——在一项调查中,近九成受访医务工作者表示不会再让子女学医。这个信号值得警惕:如果医生成为一个高风险职业,如果医务工作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最终蒙受损失的将是全社会。
当然,医患关系紧张的板子不能全打在患者身上,医务工作者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也应有更大作为。比如,与患者沟通时,除了给出最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应注意沟通技巧,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尤其要善于换位思考,体谅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进而改变冷冰冰的行医态度。毕竟,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领域的暴戾之气,最终也能让医务工作者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在医院闹事的行为,决不能纵容。但要避免医患皆输局面,归根结底需要用法律为医务人员保驾护航,也需通过深化医疗改革来解决体制方面的深层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看好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患者少花钱,规范医疗诊断流程、增进医疗信息公开,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进而真正减少医院里的暴力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