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知识精英如何避免沦为“砖家”
何小手
  何小手

  偏离主流,甚至违背常识,对一些非主流言论,过去网友称其为“雷人雷语”。大概随着网络的普及,近年来这类现象有所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砖家”言论。和前者不同的是,专家学者发言受到网友围攻,往往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自负。

  近来网友汇总了清华大学教授的“雷人雷语”,并戏称为清华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就包括易延友的“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小”、文国玮的“外地人进京要取得户口应该先考试”等。无疑,这些学者的观点影响了大众对这所高校的印象。

  这些言论并非空口无凭,学者往往能根据其知识自圆其说,因此在他们看来是有相当的理性成分,对于来自大众的批评,他们或简单斥其无知,或将其归咎于传播环节的断章取义。的确,网络一直存在这方面的弊端,网友知识水准参差不齐,习惯用经验和常识去看待问题,尤其是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网络的非理性。如今的问题是,专家的非主流观点不仅受到普通网友的攻击,有着同样知识理性的人们,也提出了不同甚至是反对意见,网络只是用一种情绪化的互动方式和解构的方法,强化了这种反对声音。

  前段时间,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一期电视节目中讨论犯罪心理现象,她的一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一改过去的批评姿态与固有偏见,这位曾在“药家鑫案”中颠覆主流意见,受到网民攻击,并一度被冠以“著名犯罪漂白专家”的学者,收获了大量网民的赞誉。她在节目中回顾自己过去的部分发言,反思“可研究的东西不等于可宣传”,并提到自己“忽略了老百姓的感受”。

  李玫瑾的转变是一个极佳的范例,知识精英就公共议题发言不能只是基于知识理性。破除了知识垄断,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真理在握的言说姿态已经不合时宜,尤其是,当你进入公共的言论场域,议题往往完成了嬗变,并非特定领域的问题,因此起码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去解读。另外,一种显著的现象是,在网络中引发关注的多数公共议题,尽管它们有特定领域,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往往无法忽视政治因素的影响。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不能回避这一因素。

  网络时代众声喧哗,缺乏话语权的人们空有说话的自由而没有被聆听的机会。在一个强调理性的社会,知识精英有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话语权,加上他们相对独立的社会身份,因此大众对他们较为信任。这种信任弥足珍贵,但也可能沦为负担,它让知识精英发言有了更多知识之外的考虑,甚至可能使他们成为半个新闻发言人。这是来自时代额外的赠与,必将造就知识精英的特殊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康健园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康复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人际
   第B08版:心理·情感/康健园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2013·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B11版:运动汇/域外传真
   第B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风云人物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纵容打砸只能导致医患皆输
减肥种种
食堂故事
大气“致癌”敲响治理警钟
相斗如何共鸣
知识精英如何避免沦为“砖家”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知识精英如何避免沦为“砖家” 2013-10-21 2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