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堂,属于新闻富矿,以负面居多。
食品卫生不过关,学生集体上吐下泻;或原料以次充好,牟取暴利;或菜价居高不下,素菜里总要加两根肉丝;或就餐环境有别,老师欢聚别致小包房,学生共享粗糙大锅饭……
近几天,两个食堂故事,却走了另类路线。先有中学校长坚持9年在食堂给学生打饭;后有食堂大妈巧手烹制动物形面点,吸引大学生告别懒觉排队抢购。不禁想起华语乐坛两代实力女唱将的两首歌——《恰似你的温柔》,让我内心《暖暖》。
杭州文澜中学校长任继长,年过六旬,人送昵称“任哥”。2004年至今,坚守食堂给学生打饭,只为走近孩子。“任哥”打饭分量足,还常关心:饭菜是否合胃口,作业量多不多,老师有没有拖堂……
清晨,东北农业大学的一个食堂里,小动物面点准时列队等候——刺猬、小鸡争相卖萌;熊猫乐呵呵地手捧胡萝卜条做成的竹子。网帖《我们学校的逆天早餐》图文并茂,一夜蹿红,惹来艳羡无数:“要是我们学校也有这么欢乐的早餐,我肯定天天早起。可惜只有一成不变的馒头、稀饭和面包。”
学校付出的关爱,是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还是居高临下地施舍,学生最有发言权——校长出差时,常被惦记:“任哥什么时候回来打饭?”动物形面点售价偏高,依然供不应求。
镇江一所小学也有新发明:学生只要在英语作业中得5次优秀,就可获“作业免做券”一张,免做一次抄写作业。
可想而知,频频受益者,多半平时就勤奋,按时完成作业。真正对抄写怨声载道的人,往往拿不到奖。结果成绩好的学生多了一种身份象征,其他学生则多了一重心理负担,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能免的,是机械式抄写作业——许多学生不胜其烦,学习兴趣被越磨越少。教育工作者与其把心思花在发明“作业免做券”上,不如从基本的“打酱油”开始。不是指网络引申义,而是本义。杭州文澜中学一名副校长就颇有感触,因为常去食堂帮忙打酱油,他了解许多学生的偏好,谁胃口大,谁口味重,谁爱吃醋。有这些基础打底,再去思考符合学生意愿和利益的新发明,还会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