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会就此启动空气污染对不孕不育影响的研究吗?承担国家“973”项目课题——“空气颗粒物与心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表示,“启动一项科学研究首先需有一定的证据基础。关于雾霾对不育的影响证据很不充分,相关研究为时尚早。”阚海东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多所大学针对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呼吸和心血管系统。
科研人员普遍认为,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分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的比如从某地来到本地,由于大气颗粒污染物浓度高,可能有急性反应,如哮喘等;长期则可能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有影响。
因地域不同,大气颗粒物的组成成分不同,此外,因人种差异,此前国外研究的成果并不能照搬到国内。
阚海东课题组最新发现,要防范的不仅是PM2.5,还有PM0.5,因为“大气颗粒物越小越危险”。阚海东比喻道: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积像做“折返跑”,粒径较大的“跑起来”相对困难,一般在上呼吸道通过撞击沉积。而PM0.5在呼吸管道里较灵活,可以沿着气流一直扩散到肺泡。而一旦PM0.5进入肺泡,就有可能越过人体的血气屏障,进入心血管系统,甚至还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的平衡。
“环境因素”导致精子质量下降
记者求证其他环境健康领域的相关专家,得到的答复相似:理论上空气污染可能导致不育,但目前研究证据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男性精子质量不容乐观。设立在仁济医院的上海精子库最近10年的统计显示:捐献者中仅1/3的人精液质量较好,能达到世卫组织标准;另外2/3的人精子活力不达标。仁济医院研究团队对上海男性不育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最近10年环境日趋恶化,男子精液质量每况愈下。研究人员解释,男性精液是反映生态系统正常与否的一项敏感指标。不过,该项研究所指的“环境因素”不止空气污染,还包括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重金属等各种环境影响。
“空气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
最近有一条重磅消息:世卫组织今年10月17日将“室外空气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并将它视为至今为止“最广泛传播的致癌物”。这份报告由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领衔顶尖科学家完成。IARC被学术界称为“致癌物辞海编撰委员会”,专门依据国际科研报告提出可能引发癌症的危险品,此前已被列为“一类致癌物”的有黄曲霉素、亚硝胺、尼古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