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江苏海门,已是五代老教友家庭了。祖父迁居上海南市,后来又迁到徐家汇堂街西,即现在的东方曼哈顿花园所在地。我在出生第三天便入教,按教规,凡教友家庭必须在婴儿出世8天之内受洗。我自幼跟着奶奶与父母去教堂望弥撒,6岁开始参加辅弥撒会,一直到小学毕业进入徐汇中学(教会学校),在增进知识时,继续接受教理熏陶。以后不论生活在哪里,工作在何方都没有脱离过徐家汇。
1848年,第一任耶稣会会长南格禄在徐家汇建立耶稣会会院,由传教士范廷佐设计,法国神父罗礼恩任建筑师,在1851年竣工的一座罗马式老教堂,正式命名为徐家汇·伊纳爵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西洋式教堂之一。
随着教徒增多,190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募款集资,由英国设计师道达尔设计,在今蒲西路158号建新堂。1910年教堂落成。这座教堂即为今天的徐家汇天主教堂, 也是现今的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在当年规模为东亚之冠,在汇丰银行大楼建成之前被誉为“上海第一建筑”。新教堂建成之后,老堂改为徐汇中学小堂,取名“圣母无原罪始胎堂”,可惜现在已不复存在。
徐家汇天主教堂坐西朝东,是一幢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双尖顶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巴伐利亚式大厅,纵向形成前厅、中厅、后厅,后厅上是唱经楼;横向形成南北两厢,教堂高5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堂内有64根用金山石精刻叠成的楹柱。中厅和侧廊的天花板均为木筋加灰泥粉而成的四分尖券肋骨拱顶,拱顶下有木质束柱支撑。中厅是连续尖券构成的廊栏,三层为尖券高侧窗。堂中有19个祭台,正祭台在堂后中央,雕刻精美,色彩鲜明,是1919年在巴黎制成后运来上海,相传是一位富孀捐助。
小时候听大人讲,1924年在这座圣堂内举行过由第一任宗座代表刚恒毅总主教的由40多位主教及很多神父参加的中国天主教第一次公会议。我也亲身参加过在这座堂内举行的大大小小的迎圣体活动、祝圣神父典礼。我参加了上海的张家树主教、李思德主教、金鲁贤主教和杭州的朱峰青主教的隆重祝圣主教典礼以及上海的惠济良主教、张家树主教、李思德主教、金鲁贤主教的大礼追思弥撒……总之徐汇大堂是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场所。
这座百年教堂历经沧桑,与祖国共命运。十年内乱时期难逃厄运,塔楼的尖顶及十字架被拆毁,四周彩色玻璃损坏殆尽!管风琴被砸烂,堂内文书档案、圣经、圣书被焚烧。一场浩劫之后,教堂被改为果品公司仓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云开日出、春回大地之后,教会得到政府支持修复了教堂。国门开放之后,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天空下,徐家汇天主教堂欣逢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教堂的宗教活动日趋活跃,每天早上有两台弥撒。定居在上海的外国教友,也在主日中午到这里来参加英语弥撒。
我已经88岁,愿祖国繁荣,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