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中的藏书都是残缺不全的,大多数书还没等安安稳稳地看到结局的时候,就此没有下文了,这种抓心挠肺的痒让我好几日都不得消停。就像从热闹非凡的夏季忽然走进了寒冷寂寥的冬季,一热一冷让心中无比的失望。
不甘心,不甘心读过的故事就此终止。我反复地“研读”前面的故事,直至烂熟于心,但仍是不满足。于是开始自己编各种结局来寻求安慰。想象中的各种悲欢离合、曲折起伏,让我身临其境,甚至好半天的时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常常神思恢复的时候,惊觉回到了另一个世界:夏季的蝉鸣阵阵进入耳中,眼前的天空渐渐入眼成为湛蓝,饭菜飘香,鸡鸣狗吠,现实世界又在我心中活色生香起来,幻觉中的一切偃旗息鼓,仿若一阵风,轻轻地飘过。
长大后,读的书日益增加。年岁渐长后,回味读过的许多书,大抵忘记了眉目,只留一个大概的模糊影子。而让我心悸的、最难忘记的,却仍是那些不曾有过的结局的残书。它们鲜活地存在于我的血液中,人书合一——仿佛练武最高境界的人剑合一。这些幼时读过的没有结局的残书,隔着经年的流转,再次翻开,一股热气腾腾地澎湃翻滚,夹带着当年种种的想象扑面而来,那些曾经以为已经销声匿迹的痕迹再次在心头撩拨,轻轻地弹唱那些经年的风云……
这真恰如年少的恋情,大多不曾有过结局。但正是因了这份残缺的不完美,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无数次的断肠中不断地还原、想象它的结局。那初爱在无数次的揣测中,不断地复活,敌过岁月的更替。
其实,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习惯了许多不曾在生命中有结局的故事。许多故事在开头的时候走进你,在你还没有发觉的时候,已经退出了你的生命轨迹。随着年纪的渐长,终于领悟,那些不曾结果的花,只要曾经绚烂地开在我们生命的枝头就可以了。不苛求每段故事、每个人都能陪伴我们走完全程,不苛求所有的故事都有完整的结局;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这或许就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