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口服降糖药 避免陷误区
金恒
■ 石勇铨教授的讲解引人入胜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在介绍完口服降糖药的治疗途径、原理和作用之后,石勇铨教授向现场居民详细讲解了服药的原则,常见问题、何时采用胰岛素治疗、低血糖的危害,以及降糖药物使用中的九大误区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有启发。

  遵守口服降糖药的原则

  个体化治疗、小剂量开始、适时联合、掌握正确服药方法、严格按医嘱用药、注意用药安全、注意监测肝肾功能,以上这些是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原则。石勇铨教授表示:“病人要有个体化的治疗,结合自己的生活习惯,从小剂量开始。”

  “以前有一个病人,她服用达美康,这个药需在饭前半个小时吃。我问你怎么吃的,她说胃不好饭后吃,这一吃吃了八年,其实,饭后吃这类药物很容易低血糖,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服药方式,同时吃药要注意检查肝肾功能,另外,随着时间进展,可能需要联合用药。”

  为什么要联合用药?随着时间进展,有时候一种药物效果比较差,不能控制了,需要有两到三种药物才能够达标。联合用药有很多好处,譬如单药剂量比较大,副作用比较大,联合用药就能减少剂量,多种药物联合的话可以带来协同作用,减少并发症。但是,多种药物联合也有缺点:既容易忘记,又让患者心情厌烦或抑郁。解决这种难题的方法是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制成固定复方,像捷诺达是把DPP4抑制剂和二甲双胍合在一起,机制互补、疗效增强、减少副作用,这类复方可能是未来的主角。

  为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应该选择降糖作用温和的药物,服用方便的药物,能每日服用1次的药物。老年人要注意一点,安全是最重要的,因为老年人出现低血糖的风险非常大。

  服药后为什么血糖还是高?

  “有时候,在治疗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病人跟我说,我吃了很多药物,血糖为什么还是高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失去信心,要到医院跟医生沟通,去寻找为什么会出现血糖不好的原因。”

  譬如说饮食、运动有没有配套,是不是患有疾病继发血糖变化,还有药物选择是否正确,有没有漏服,剂量对不对,有时候老年人视力不好,或者他经常忘记吃药,都有可能导致服药后效果不理想。

  还有很多病人血糖控制之后就不吃药了,说“我毛病好了”,或者有的病人会问医生,我的糖尿病好了没有?其实,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治愈,不能随便停药,否则高血糖会卷土重来,造成病情恶化,血糖正常是因为服药、饮食、运动等作用下的结果,如果停药后导致血糖起伏会加重疾病。

  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如果饮食、运动、口服药都已做到,效果还不好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要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医生会告诉你,你口服药效果不好了,要用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使血糖得到有效管理。

  目前认为,对空腹血糖大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8%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胰岛素强化治疗,适时使用胰岛素可以使糖尿病自然病程倒退到几年前的糖尿病前期阶段,减少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来说,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口服药联合运用时需要用胰岛素,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时候也需要用胰岛素。 

  警惕服药后出现低血糖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低血糖。刚才邹大进教授提到了“健康木桶”理论,就是说低血糖是决定健康的一块“短板”,糖尿病人发生过低血糖的比例非常高。

  当血糖低于3.9mmol/L的时候,就可以判断出现了低血糖。低血糖很难受,会出现手抖、心跳加快、头晕思睡、焦虑不安、饥饿、出虚汗、视觉模糊、四肢无力、头疼、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症状。

  据2011年中国低血糖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曾因低血糖而需要他人的帮助,更有近1/4的患者因此接受过急救。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患者未对低血糖引起足够的重视。

  “低血糖是降糖治疗中最大的绊脚石,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使之前的降糖治疗前功尽弃。”石勇铨教授解释说,“进食过少、酗酒、过度运动、肾功能明显减退,特别是不适当应用降糖药物等都会引发低血糖,长期、反复地发生低血糖,可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情况,甚至可能会昏迷或突然死亡。”

  当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87%医生的首选治疗措施是改变药物治疗方案。石勇铨教授表示,“药物治疗方案的改变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不佳的患者可选择联合DPP-4抑制剂药物,尤其在严重低血糖风险或磺脲类药物不耐受时。” 

  一旦发生了低血糖,需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

  首先应立即进食:两粒果汁糖或葡萄糖或三分之一罐含糖汽水;

  症状改善后应进食:两块饼干、一片面包或一小碗饭或面;

  若出现昏迷:切勿强行喂食物, 应立刻送医院处理; 

  必须注意:代糖不能用来改善低血糖的症状。 本报记者 金恒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早间点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专版
   第B03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健康大讲堂
   第B06版: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B08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风云人物/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时尚先锋
   第B12版:焦点赛事/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华夏传真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口服降糖药 避免陷误区
1型糖尿病患儿学会注射胰岛素
降糖药物运用的九大误区
新民晚报康健园/新民健康大讲堂B07口服降糖药 避免陷误区 2013-11-25 2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