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 菲
  ◆ 何 菲

  上海地铁建成20周年,有媒体曾请我发表些想法。我不是地铁族,从家到几条最近的地铁站都很绕很别扭,可我还是说出了我的观察:

  早在十年前。深秋周末的黄昏,在百盛、巴黎春天和太平洋百货门口,我常看到美女成堆,她们大多搭乘地铁而来,在这些著名的出口相约或等待邂逅,包里揣一本购自季风或贝塔斯曼的书。常常在列车进站前幽黑隧道内扑面而来的风里,在那一刻秀发拂面的空旷飘摇里,她们升腾出“漂”的虚无和徒劳感,对未来却也心怀期待,这或许是她们与上海相处的最佳姿态。

  她们是新上海美人。每天清晨从莘庄或新龙华站出发,在下个出口进入更像上海的区域打拼。她们早年住在条件简陋的出租屋里,可这并不妨碍她们梦想自己在不久以后的将来住上别墅。她们潜伏了下来。只要是潜伏,就有潜移默化为上海熟女的可能,就有在这座城市升值的希望。

  一次次挫折,希望,再挫折,很多人逃离了北上广,但更多人留了下来。地下铁蜿蜒出她们的命途掌纹,也终于打通了她们的任督二脉。她们或许走不出地铁的线路,走不出自己的命运,却从精神上超越了固有的格局。其中很多人顺从地被生活卷走了,嫁了并不在早先预期内的男人,少有怨悔地选择了某种消耗,然后发现这些年自己其实仅在几条地铁线路里生活过,并最终认命俗世之乐的成本就是那些设计好的生命价值的崩盘。这样的男人让她们曾经斑斓的梦想冬眠,却让她们有了相对安全靠谱的上海生活。

  11号线开通了,已然轻熟的新上海美人与她的MR.right第一时间去花桥看房。他们并不介意住在江苏移动的领地,只要有地铁,那便是“上海”的城邦。此心安处是吾乡。

  曾经我写到过表弟,这个生于1984年的上海男人不愿去张江上班,选择了离他家路途更远的外滩。此文发表后不久,两年前的深秋,他辞去高薪工作去了法国4A公司香港分部工作,租住在北角的小公寓里,成为港漂。他看英文文件,努力说粤语,依旧很文艺,时常在太平山顶的一抹云霞深处阅读他的命运。他每天坐港岛线从北角到中环上班,途经铜锣湾、金钟等繁华地段。他习惯了在风和“哐切哐切”声都特别大的香港地铁里空着肚子一脸漠然,然后在公司享用丰盛的员工早餐。他依然是大都会的地铁族。那深邃的通道里,没有波德莱尔,唯有为它写过一句诗的庞德,那是唯有浓浓人间烟火方可进入的世界,涌动着现代的暗流和俗不可耐的漂泊。

  记得表弟辞职当晚,我们在一间小小的居酒屋喝酒。微醺间他说自己去了香港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正疑惑,他接着说,他只剩下机会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走转改年终特别报道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人才/招生培训
香 气
星星索
兰州佛缘
二重饥荒
无题(330)
那一段工作时光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B05 2013-12-08 2 2013年12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