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打车总是一道难题。随着打车软件抢滩市场,不少驾驶员“待价而沽”,乘客在寒风中要想扬招到一辆出租车,就变得十分困难。
打不到车该不该怪罪于打车软件?打车软件是不是让少数乘客得益?电调“告知下车地点”会不会成为驾驶员挑拣业务的“利器”?打车软件能不能纳入现有出租车企业的电调平台……今天起,本报推出“聚焦节前打车难”系列报道,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又到了节前“打的难”时期。寒冬的夜晚,你在冷风中扬招出租车,眼看着一辆辆亮着绿色“待运”顶灯的出租车从面前驶过但不停,要说不恼火才怪呢!这些车不载客,很可能是因为驾驶员刚从第三方手机打车软件上完成“加价预约”的一笔订单业务。
“待运”车拒扬招
曾几何时,出租车第三方打车软件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摇摇、滴滴、快的、大黄蜂等纷纷登场抢滩申城的出租车市场。通过这类打车软件,乘客能和驾驶员单线联系,还可以通过加价付小费来提高打车的成功率:只要输入所在地和目的地,即使在高峰时段,也能很快叫到车。
昨晚9时许并不算高峰时段,记者在延安中路茂名北路口扬招出租车,前后七八分钟光景,便有4辆亮着“待运”顶灯的出租车由东向西驶来,见记者高高举起的手,驾驶员无一例外地在车内朝记者摇手,开足油门一溜烟地疾驶而去。见到记者的窘相,在路边同样扬招等候的一位中年妇女愤愤然说道:“人家都去接付小费生意了。”
应该说,这位女士的埋怨有一定的道理:这个时段既不是交接班时间,也不需进车队交账或是去修理厂修车,即便有要事不能接客,也可在顶灯上显示“停运”,最大的可能或许就是驾驶员用第三方打车软件接了预约叫车的订单。记者随后随机采访了近10位过路行人,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被采访者都将出租车亮着“待运”顶灯却不停的现象,看作是第三方打车软件在作祟。
是拒载还是双赢
附近一家店铺的业主黄翠红女士表示,现在非高峰时段打车也较困难了,驾驶员都想着刷手机加价拉客,这可苦了我们这些不会用手机打车软件的乘客。家住茂名北路73弄的退休公务员柯先生则认为,这种现象实质上属于“流动拒载”行为,管理部门应该加以规范。而长乐路的居民邓先生说,他上星期就在此地扬招,好几辆“待运”出租车就是不停,后来一同出门的小儿子用大黄蜂打车软件预约,并表示愿意加价20元后,车过了一会儿就来了,“这不是变相涨价吗?”
然而,几位年轻白领却持不同观点。在陕西商务酒店供职的李小姐觉得,在高峰时段用手机打车软件叫车成功率很高,“就是加价20元、30元,能尽快回到家还是值得的。”在文新大厦一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吴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对驾驶员和乘客是双赢,有必要推广使用。
对第三方打车软件,驾驶员是如何看的,出租车经营企业又持怎样的态度,明天本报将继续报道。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