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读者之声
     
本版列表新闻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2014年01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叫辆救护车要等九小时
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房浩 王勤俭
  “病人急需转院,等了9个多小时救护车才来,险些耽误治疗!”近日,本报962288新闻热线接到多名患者家属反映,拨打120急救电话,遭遇用车难问题。对此,市医疗急救中心回应称,救护车之所以出现延误,并非“有车不派”,而是车辆供不应求所致。

  读者沈女士来电称,他90岁高龄的父亲因患尿毒症在同仁医院住院,1月13日,她父亲突然病情恶化,需转院急救。沈女士当天下午3时多拨打120叫救护车,接线员告知,医院周边的车都在执行任务,暂时无车可派。 

  此后,沈女士每隔半小时打一次电话催促,可对方总是回答“现在没车”“请你们再等等”。直至次日凌晨0时45分,一辆救护车才姗姗来迟。“救护车到时,我父亲已陷入昏迷,最后经抢救才清醒过来,这120太不靠谱了!”沈女士气愤不已。

  遭遇类似情况的还有陈先生。他介绍,1月4日晚,他陪80岁的父亲在新华医院看完病,本想叫救护车送其回家,可等了三个多小时也没见车影。最后只能请朋友开车来接,到家已是深夜11时许了。

  记者致电市医疗急救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救护车以就近调派为主,若事发地周边实无车辆可调度,也会从相对较远的站点调车。不过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比如急救人员紧缺、急救资源相对不足,加上交通状况复杂,尤其是高峰时段的跨区域调车,面临途中耗时过长等问题。

  难题如何破解?该工作人员表示,根据《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计划新建8个急救分站,届时站间距将从现在的3.5-5.0公里缩至3公里以内。同时,整合全市“120”受理平台,形成完整的全市院前急救数据库。

  本报记者 房浩 王勤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广告
屋顶抬高2米是开“老虎窗”?
叫辆救护车要等九小时
消防官兵消除“头顶”隐患
油豆腐发霉“好吃”
商家环保意识强 开张不再放鞭炮
超市里拆袋“试吃”
人行道上晒香肠 影响市容碍通行
地铁车厢里广告传单随处“飞”
报料方式
新民晚报读者之声A05叫辆救护车要等九小时 2014-01-26 2 2014年01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