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随大人参加一个亲戚的喜宴吃到的,鱼味鲜美,形象逼真,一盘鱼就像一串紫色的葡萄,含露欲滴,看了就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
“工艺菜”开始叫“看菜”,名副其实,就是只看不吃的。据《清稗类钞》记载:“饾饤,一作饤饾。今俗燕会,黏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钉坐,谓钉而不食。唐韩愈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是也。俗且谓宴享大宾,一吃席,一看席也。”这段话是说,看席上的看菜,就像钉子钉在盆子上,是不能动的,当然更不能吃。这种“看菜”在清代叶梦珠《阅世篇·交际》等书籍中也有记载。
不过,正是这个《阅世篇·交际》在谈到“工艺菜”或者是“看菜”时,又说,“自顺治以来”,“看菜”不光是看的了,还是吃的。把菜做成花鸟、人物、走兽的形象,目的是让人边看边吃,增加进食时的乐趣。正是中国菜“有肴皆艺,无馔不工”的特点。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布什和夫人在中国驻美大使馆的一次宴会上见到苏州船点熊猫,由于形态逼真,惹人喜爱,竟舍不得吃,想带回家给孙子。同时在座的国务卿舒尔茨夫人也提出:“对!我也想把这‘中国国宝’带回去给孙子玩!”这道“工艺菜”的美观精致程度也可想而知了。
至于“形象拼盘菜”,就是利用食品的色调和线条,拼成色彩绚丽的图像,使冷盘具有装饰性。宋代有一个尼姑梵正,能利用各种食品的自然颜色,拼成各种各样的景物。她拼的二十个人,每人自成一景,而将这二十个人合起来,就是一幅生动的王维名画《辋川图》,你说神奇不神奇,高超不高超。
如今的厨师,用红肠、火腿、香菇、黄瓜、菠萝、樱桃等荤素食品,拼出“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彩蝶双飞”、“喜鹊迎春”等图案,更是常有的事了。虽然“形象拼盘菜”是最简单的“工艺菜”,食客一动筷子,它的形象就瞬间消失了,但它带给食客的视觉效果,还是美不胜收,赏心悦目,不可低估的。
文 / 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