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素有“东方巴黎”之称,我们可以在今日的上海清楚地找到过往的痕迹,位于现在衡山路与宛平路交叉路口转角处的衡山宾馆就是这样一座承载着诸多法国元素的公寓建筑。
一战中成功指挥凡尔登战役的法国将军贝当(Petain, Philppe)是衡山路的旧名;毕卡第(Picardie)(公寓),位于法国北部诺曼底和香槟之间的一个大区则是衡山宾馆最初的名字;作为这栋公寓出资方的万国储蓄会(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其中两位主要的发起人是旅沪法侨法诺(R.Fano)和盘腾(J.Beudin);最后,设计者和营造公司同样是由来自法国的米由第(Rene Minutti)以及他的法商营造公司(Minutti & Co., Civil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所完成的。
1912年9月在法租界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中国第一个储蓄机构万国储蓄会正式开业。因参加该会者不分国籍,故取名万国储蓄会,储蓄会实行会员制,连续储蓄二十年,公司一次性偿还本金、利息及红利,为了扩大会员规模,公司每月从储蓄金中提取25%的金额作为奖金,以资鼓励。在这样的储蓄模式以及激励方式的实施下,1934年该会拥有会员达十三万人之多,储蓄总额达六千五百万元有余,占当时全国储蓄总额的五分之一。与银行储蓄的区别就是,会员只能通过转让会员储蓄份额的方式来取得已存入的储蓄金,而不得中途自行提取储蓄金,这样一来,在二十年内储蓄会的储蓄总额是只增不减的。因此,万国储蓄会才会将会内储蓄额用于投资地产等,他们先后兴建了诺曼底公寓、泰山公寓、培恩公寓以及本文所介绍的毕卡第公寓等。
法国设计师米由第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因此在装饰艺术还盛行于上海公寓建筑的30年代,就率先将毕卡第公寓设计成一栋典型的现代派建筑,公寓主楼,里面没有任何非功能性的装饰,完全以整齐的方窗来勾勒公寓的轮廓和线条,两侧成阶梯型沿衡山路和宛平路层层而下,公寓整体呈奶黄色,顶部檐边则用白色镶边勾勒,这样的配色设计增添了几份现代派的情趣。公寓内部装修兼具古典和豪华,15层高的公寓,均采用“一梯二户”或“一梯四户”的布局,共有大小套房近300套,作为当时上海又一栋气派的高档公寓楼,吸引了当时上海煤气公司经理、大美查账局总经理等一些外资企业高级职员入住。
但是万国储蓄会想借此栋大楼大赚一笔的计划仅仅维持了2年就戛然而止,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给上海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众多外资、外侨撤离上海,毕卡第里的住客也纷纷退租,万国储蓄会的资金也转移到了国外。战后,1945年万国储蓄会重新回到上海,早期储户的20年储蓄期已到,但是中国通货膨胀严重,货币严重贬值,当时现行货币面额已经难以满足会员的要求,因此在国民政府的干预下,储蓄会不得不以该会的房地产作抵押,毕卡第公寓也被分解对外拍卖,这栋建成后的公寓楼真可谓命运多舛。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手后,将其更名为“衡山招待所”、“衡山宾馆”,作为市政府招待各地客人的宾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