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详细解读了人们对三国故事感兴趣的原因。易中天惆怅地直言: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事实上这段历史并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并天下和独尊儒术,也比不上之后的五胡乱华,更不敢望百家争鸣之项背。在易中天看来,长时间以来的“三国热”,跟罗贯中是切实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写的《三国演义》,演绎了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特别是掺杂进去了谋略权术斗争,这就非常符合大众胃口,从而让这段原本并不十分重要的历史,变得吸人眼球。易中天还揭示了“三国热”的另一个重要真实情况,那就是在《三国演义》在面世之初并无人问津,知识分子更是嗤之以鼻。直到清代的毛声山、毛宗岗父子增删改写点评之后,才风行天下。书中这些鲜为人知的观点和剖析,还是很令读者耳目一新的。
不光如此,易中天在书中还分析了《三国演义》的“性之病”。相信有许多人,曾几何时被三国里的忠义诚信感动得一塌糊涂,一部《三国演义》,简直就是一部忠义与奸邪的斗争史。然而,实际情况是忠义为了战胜奸邪,只好以恶抗恶,以暴制暴,这种对抗,说得好听叫斗智斗勇,说得难听就叫勾心斗角,而正是这勾心斗角,贯穿了《三国演义》的始终,尤其是在赤壁之战的前后。这种前提下,即使是正人君子的周瑜和诸葛亮,也都变成了心怀鬼胎的卑鄙小人,一个“妒忌阴险”,另一个“奸刁险诈”,全无惺惺相惜、光明磊落可言。易中天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可真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这种现象表现出的是国民心态的真实情况,书中被高高举起的那面“道德的旗帜”,其实就是罪魁祸首。
谈及写这个《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的目的,易中天说是希望读者能够跟随他的《易中天中华史》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并通过阅读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究竟是谁?魏晋风度是什么样?盛唐之音谁听见过?这或许能够解释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