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堂”和“响堂”
吴翼民
  吴翼民

  最近去一些餐饮店吃饭或吃点心,包括去茶馆喝茶,发现一个久违了的角色重新现身店堂,甚是令人瞩目。那角色按从前的称呼叫做“正堂”,现今不知是何称呼?也许随宾馆之称谓,叫做“大堂经理”或“前台经理”吧,可我宁可依从前“正堂”之名。

  现在我注意到的“正堂”多数由三四十岁的女子担任,也有少数由六七十岁的男性出任。这两种年龄、性别的人担任“正堂”最是适宜,三四十岁的女性比较端庄成熟,也不乏机敏灵活。端庄成熟给顾客以愉悦放心之感,她们必穿戴得艳而不俗,让人赏心悦目而无轻佻之感,先对这家店家有了好感,中年女子犹如家庭主妇,那么进得店堂就有宾至如归之感。曾经在公路上,尤其是风景区的道路两旁看到过袒胸露背女子拉客进店用餐的景象,一见便疾速趋避,靠这一套吸引顾客的店家能让人放心么?依我之见,饭店或点心店的“正堂”如果是上了年纪的男性,那就更让人踏实放心啦。比方我在苏州一家老字号店吃点心,就遇到一位身穿长衫满头银发的“正堂”,他迎着你一脸真诚忠厚的笑容,为你挑选座位、向你建议推荐时令的点心,简明扼要向你介绍各种点心的口味和价格,让你刚进店堂,就如沐春风,就有了好胃口。

  从前有许多“正堂”还兼着“响堂”的角色。何谓“响堂”?就是用流利的口语连结账台和内厨的角色,特点是一个“响”字,简明扼要、流利连贯甚而还有着音韵的美感,让饭店或点心店的店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前的餐饮店都要求店员具有“响”的本领,连小小的跑堂也不例外,要鉴貌辨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说会道,兼具“响堂”的资质。自然,坐镇在店堂的“正堂”如果能“响”得起来,“响”得有水平,就更为难得啦。过去我认得一位面馆老“正堂”就是“响堂”高手,他会抑扬顿挫把每个顾客的需求编排成顺口溜,同时报给内厨和账台,譬如“宽汤”、“紧汤”;(汤的多少)“硬面”、“烂面”、“断生”和“立直”;(都是面的软硬程度)还有“重青”、“免青”;(要不要放、放多少蒜叶)“五花”、“硬膘大精头”(对肉浇头的要求)之类;还有避讳的喊法,如顾客要四碗面,不能喊“四碗”,要喊“两两碗”……“响堂”都能表达得一清二楚,让内厨依照他的喊声满足顾客的需求,让账台依照喊声迅速记录下顾客的消费金额。因为从前的点心店和饭店都实行“先吃后会钞”的惯例,等到顾客吃罢出门结账时,账单上已经记得明明白白,无一差错。这既是算账先生的功夫,更是“响堂”先生的本事。有趣的是,一旦结账时出现差错,如果多算了顾客的钱,账台会如数退还,如果少收了顾客的钱,顾客占得便宜,一走了之,账台不会阻拦,通常得有“响堂”来赔。不过,这种概率几乎为零,可见“响堂”的本事是何等了得!

  从前的店家,好的“正堂”难觅,好的“响堂”也不多,既是好“正堂”也是好“响堂”可谓凤毛麟角。方今之世,商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服务水准愈来愈高,真希望餐饮店家能多些好的“正堂”和“响堂”,让好的传统能传承并发扬光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 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正堂”和“响堂”
智慧快餐
喝新茶
“四点半学校”
前景看好说大黄
土壤
今宵灯谜
多元杂糅 港味浓郁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妈,水来了(剪纸)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正堂”和“响堂” 2015-04-19 2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