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慕名到浦东图书馆。第一印象就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图书馆的封闭性,书库全开放,任君浏览、翻阅,环境也算舒适,引来颇高的人气。来馆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说明在电子阅读的冲击下,纸质读物仍然能博得公众的青睐,不必杞人忧天。
要说还有什么遗憾,也许就是它的位置了。从家到这里要转两部地铁,尽管方便,费时却不少,遇上雨、雪天,路上不太好走呢!这大概也是来此处的读者中年纪稍大者不多的缘故吧!
其实,对于文化设施建设,政府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投入。就拿图书馆来说,市、区、街道都有规模不等的图书馆,构成了能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网络。即便是社区,在规定建立的居民活动室,也大多附有一个图书阅览室。只不过出于各种原因,运行不太理想。除了每天的报纸还有人来翻翻,书却没有人借。其实最早还是有人来借阅的,但时间一长,借的人就越来越少,直到无人光顾。原因很简单,无非是书的数量少、选择余地小,加上好书又不多,总有看完的时候。要知道,活动室图书的来源一是靠捐赠,二是靠上级拨付,数量少、不更新,不足为奇。
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看似不好解决的问题?我想,是否由区、街道图书馆出面,定期向基层社区活动室出借一批书籍期刊?假定以一季度或半年为期,每隔一段时间,图书馆就来收回一批,再带来一批新的,这样不断滚动更新,既解决了社区阅览室图书“死水一潭”的窘境,图书馆又实现了靠前服务、“送书上门”,让老年人免除了因行走不便而无法享受公共资源的困难,这岂非一举数得、实现了多赢?
要创建书香社会,社区这块不能缺席。能不能突破这“死水”之困,就看是否能如朱子所说,“为有源头活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