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诉新闻,作为报人,最关心的一定是投诉是否有回音,整改是否落到实处。
本报自8月9日推出邻声热线版以来,“帮侬忙”栏目共刊登了13个读者求助的诉求,回访后得知件件都有回音。简单的如:换货、退款等,已经落实,而像维修老宅、建公交候车亭防晒挡雨等,也都由相关部门排进了明年计划。
在这“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形势下,还想说几句有点“苛求”的话。细细思量,这些读者诉求合理吗?解决有难度吗?逐条看来,虽然有些只是一家一户,有些则关乎群体利益,但对于厂商、服务单位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前者诉求都是合情合理,同时也是后者能力解决范围内。事实上,这些读者都是在反复投诉未果的情况下,才向报社寻求帮助的。能彰显晚报的影响力,私心窃喜。但这些相关单位能否对百姓的合理诉求多些制度上的规范,而不要等到记者上门,方有解决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