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大到细微
从宏大的到细微的,从观念的到实际应用的,这场以城市命名的设计展览已走到了第11个年头,将设计与时尚生活、绿色生活、智慧生活相关联,2016上海设计周正雄心勃发。正如何炯所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展览,“发现好设计并买到好设计”显然已成了设计周最“不值得一提”的章节,而关注城市化语境中的民生话题才是本届设计周令人感动的亮点之一。
要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仅靠AR/VR、3D打印是远远不够的。由建筑师俞挺、童凌峰及媒体人戴春发起的“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致力于“着眼现实”,以针灸和缝补式的设计改造,再造都市中被人忽视的公共空间的“边角料”(详见本报8月27日《国家艺术杂志》C1版)。正如建筑学的基本任务是审美、技术和思想,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这么一群有理想与责任感的建筑师正在为促进这座城市的进步,为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具有工业设计师背景的杨明洁,这次并没有炫耀已无数次出现在各类专业与非专业杂志上的获奖设计,在设计周现场“为城市所做的设计”主题展上,其跨界主持的各项公共设计项目引发了众人关于城市需求和正能量的思考。“我们为壹基金所设计的救灾帐篷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灾害现场,开始发挥作用!似乎没有任何其他作品可以让我有如此大的成就感!”杨明洁表示。而这件作品也获得了今年美国lDEA社会影响力大奖。
设计对生活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一杯一椅。那么,一年一度的设计周又承担着怎样重大的使命?
不应只是一场狂欢
3年前,伦敦设计节发起人和主席约翰·索雷尔爵士造访上海,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设计周不应只是一场狂欢”,设计节是向全社会展示设计产业重要性和价值最好的媒介。以内容而言,不管是产品展示还是各项论坛或互动,最终目的还是探讨设计能够给企业、社会和商业带来的影响力。进入21 世纪,设计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每座城市都有巨大的设计资源库尚待开发。借鉴时尚行业的做法,设计周近十年来也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影响力,成为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几大城市的标志。
米兰设计周的成功和它与商业的结合息息相关,它背后的交易市场让米兰设计周持续展现勃勃生机;纽约设计周长期致力于反映最真实的日常设计状况,并通过ICFF等标志性展览向设计业界与设计爱好者展示当下最新的设计趋势。
然而如果只把设计周作为所谓集中展示城市形象的又一张“名片”的话,恐怕只会流于“走过场”。1997年即提出将创意产业作为自己核心产业来经营的伦敦,2003年举办了首次“设计节”,由于善于调动全市、全国和全球资源,伦敦设计节迅速在行业内产生了影响。上海市经信委都市产业处(创意与设计产业处)处长刘波英特别指出:“上海设计周强调的是一个核心,多点布局。主会场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展示,同时也是一种复制。通过这样一个舞台,来提升我们上海市民对设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就是设计是可以改善、美化、优化、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的。”
上海,一个磁石般的城市,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意人士,各种各样的想法在这里交融、迸发,政府和行业已认识到创意产业的重要性。而经受着各种质疑,痛并快乐着的中国设计力量也正在崛起。正如何炯所言,“设计加油站”的背后含义,是聚集众力,为设计加油,为上海设计周加油! 本报记者 吴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