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亭四小在二年级尝试开设了“节气课”。二(8)班的张瑜老师上课的开场白是:“小朋友们,还记得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什么吗?……真棒!那你们知道,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是什么吗?……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的,正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夏。”一节课里,张老师从立夏时节的天气说起,继而讲到了民间有关立夏的习俗趣事、古代经典美文中吟诵立夏的诗文,最后,在师生共赏苏轼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结束了这堂“节气课”。
张园勤校长介绍,为使小朋友们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熏陶,学校组织老师精心编撰了全市首本《二十四节气诵读》的校本教材,内容包括农历二十四节气起源、含义等相关介绍和二十四节气歌谣,从立春开始,为每一个节气配上一幅插图、一首民谚、一首歌谣以及一首古诗,并对相关内容做了简短注释和介绍,力求教材通俗易懂,讲课也要深入浅出,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除了纸质教材,九亭四小还为每一个节气录制了配乐广播节目,随节气的更替播出。此外,学校又根据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在校园里设计了植物观察带,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什么节气里什么植物最茂盛,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申遗的成功,彰显的是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张园勤说,“节气课”是为了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只有遵循这些节气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趁着此次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九亭四小将进一步整合“节气课”的教学内容,以农历的四季为基础,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式体验活动,如“立春”可以进行春节主题教育,“清明”是开展踏青社会实践等。同时,学校还将依托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属性,深度挖掘中国农耕文化的内涵,在校园节气植物观察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不同节气中农作物和动物等变化和迁徙等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形成新的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物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