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讳:“不许说”的霸王规定
李晓愚
  李晓愚

  在神话传说中,月亮上住着一个美丽孤独的女人,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叫“嫦娥”。可事实上,“嫦娥”并不是月宫仙子的本名,人家原来叫做“姮娥”。挺好听的一名儿,为啥要改呢?因为西汉文帝叫刘恒,皇帝嘛,天下独尊,我叫“恒”,你区区一小女子怎么也敢叫“姮”呢?赶紧改喽!您可能会说:姮、恒,同音不同字啊?同音也不行!

  这一霸道的规定有个专用名词叫“避讳”。在封建时代,皇帝、圣人、尊亲长辈的名字是不能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必须用别的字或别的方式表示,以示尊敬,这就是避讳。“避”字好理解,回避绕行的意思,那“讳”呢?把这个字拆开就清楚了。“讳”的左边是“言”字,右边是个“韦”字。“韦”在“讳”字中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示声音,wěi、huì,读音相近;二来它也暗含着背反、否定的意思。你把“韦”加上个走之底看看是什么字?“违逆”的“违”。简而言之,“讳”字右边的“韦”带有“不”的意思。把这个字的左右两部分合在一起,所谓“讳”,就是“不言”,不许说。不许说什么呢?帝王、圣人、尊长之名。避讳,搁在现代就是晚宴上不能跟名人“撞衫”。不小心撞上咋办?现在当然没事,在古代,轻则罚款,重则掉脑袋。

  咱们来说说几种常见的避讳。一是避“国讳”,就是帝王之名,像姮娥姐姐改名嫦娥就是避刘恒的国讳。宋高宗赵构登基,但凡发gōu、góu、gǒu、gòu音的五十多个字统统不能用了,所以南宋那会儿把沟称洫,管狗叫犬,都是给避讳闹的。不光帝王的名要避,他家祖宗八代的名都得避。杭州旧名“虎林”,后来为什么改叫“武林”呢?因为唐高祖李渊他爷爷,也就是李世民他太爷爷叫李虎,所以整个唐朝遇到“虎”字就得绕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改成“不入兽穴,焉得兽子”,连“老虎”都改名叫“大虫”了。小时候学历史觉得很多皇帝的名字都起得太怪异,不知道上哪儿找的冷僻字,比如嘉庆皇帝就叫“颙琰”。后来才明白这是人家爹妈的一片苦心,要是选个常用字,等皇子一登基,天下多少人得忙着改名哪!

  再说第二种讳——“家讳”,也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太爷太奶等等长辈的名字。现代文化名人常应邀作序,古时候也一样。像北宋的苏轼苏辙兄弟俩,大文豪,求序的人天天排长队。可你去翻翻这兄弟俩的文集,只要是序言,苏轼都用“叙述”的“叙”字,而苏辙呢,全改称作“引”。为啥呢?他俩的爷爷叫苏序。

  最后再说说“圣讳”。清朝的雍正皇帝是孔老夫子的“脑残粉”。孔子名丘,雍正觉得天下姓丘的人都不配用孔圣人的名字做姓,改!统统改!怎么改呢?在“丘”字左边加个耳朵,成了“邱”字。更过分的是,连音译名都有避讳的。基督教刚传入中国那会儿,上帝的名字不是译成耶和华,而是“爷火华”。广东有个小伙子虔诚地皈依了上帝他老人家,此人名叫洪火秀,他琢磨:哎呀,上帝名字里带“火”,我怎么还能叫“火秀”呢?得避讳。那就改名吧,从此历史上有了个“洪秀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生命安全应是必修课
讳:“不许说”的霸王规定
智慧快餐
砂糖叫做“太古糖”
替狗行“狗道”
家里的灰尘
找核雕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20讳:“不许说”的霸王规定 2017-04-30 2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