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日子,我和老仓、老许迷上了核雕,常一起到古玩摊头兜兜转转。终于有一天,老仓说,到核雕的大本营光福乡下去看看。
小村庄坐落在杭嘉湖平原上。这一带的村庄很宁静,绿树掩映。秧苗初绿,依稀是唐诗里白鹭掠过水田的时节;菜花金黄,则是宋词中短墙飞入蝴蝶的当儿。清末民初,这里的阡陌小道上,能见到南社热血文人的匆匆身影。我和仓、老许,走街串巷在一个个小村落里。跟在仓的边上,我脑子里全是中学读过的《核舟记》,时光交错,今今古古。村庄的狗们此起彼伏地乱吠。小路逼仄,行人稀少。我们劲头十足。仓告诉我,现在有很多大师成就于雕刻橄榄核。他们的作品,已名动天下。咱们这次来,找找“潜力股”。
遇到一个跛脚老者。听完我们的来意,老者一声叹息,弄得我们有点心慌。老者说:“你们来晚了!现在天天都有外地老板来收货,赶工都来不及,半成品都订掉啦!”
看我们在太阳下冒着汗,老者十分同情,自我介绍说他是村上原先的橄榄核总管,不过现在已把主营业务转到红木家具上去了,他安慰我们,或许他还能帮我们一把,“你们所称的大师,其实都只不过是晚辈而已。”听到这,我们更肃然起敬,充满希望。想不到小村子如此藏龙卧虎!老者建议我们到红木厂坐坐,他可以请几个橄榄核前辈与我们聚聚。踏进红木厂,老者指挥两三个工人,让他们立即分头通知。
来了一位钟先生。满面笑容,有点谢顶,大家一番寒暄,分别坐定。钟先生笑问:“上海客人眼界高,我带来的,不一定能入各位法眼……”仓比他更谦逊:“我们只是些爱好者,并非生意场上老板。来贵地一是开开眼界,二是向前辈讨教。自然,有喜欢的,不妨收几件……”几个回合之后,钟先生打开一个布袋,说是一枚核舟。
虽然读过《核舟记》,但真正的核舟,却见闻寡陋没碰到过。钟先生捧出一个锦盒,轻轻打开,橄榄核雕就的精巧小舟。我们眼前一亮。小小舟儿有模有样,有舟子、有泛舟客、有小童。舟身线条清晰,舟篷清洁古雅。尤其两侧雕镂剔透各有四扇格子窗,居然还能转动启闭!
老许分明欢喜,轻轻攥在手心,控制呼吸,怕一口气会把它吹走似的。仓也慢慢取出一只放大镜,屏气敛息,用放大镜前前后后绕了好几圈。
在他们有一搭无一搭聊来聊去之时,我把钟先生带来的其他橄榄核作品细细观察。其中一串核珠约二十来颗,颗颗饱满光洁,雕刻的罗汉头像威猛生动,须髯开张。这核形状也怪,呈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少见。最末一颗没雕,刻了几行字,大概是落款。我随便问了,“钟先生,这串几钿?”钟先生微微一笑:“不贵不贵,五千。”我们吓了一跳,忙放下。钟先生加一句:“这是须无逸老前辈的。到明年,翻倍。”仓告诉我,有落款的,是老师;无落款的,一般是学生。钟先生朝我笑笑。
告别红木厂长和钟先生,我们依然劲头十足地四处转,引来一片犬吠,直至日落西山。
拉网式的拜访,虽然没捡得某大师的橄榄作品之“漏”,仓却意外获得了一串某大师妈妈亲雕的手链,而我则收了件某大师姨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