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弹老三
彭瑞高
  文/ 彭瑞高

  上海地方小、开销大,要安顿下来并有所发展,实在不容易。所以上海人欣赏“活络头”,看不起“死板板”的“老实头”。而做个“活络头”,日常就要鉴貌辨色,碰着什么人说什么话,渐次造就了上海话的丰富、多变与婉转。这一点,在有关“生、老、病、死”的话题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如女子怀孕。这是一件敏感的事,许多上海人会避免直说。婉转地说起来就是:她“有了”、“有喜了”、“要做姆妈了”;怀孕的月份一多,就说她“身体重了”、“不方便了”。孕妇上公交车,售票员就会说:“这位女乘客身体不方便,大家让只位子。”

  对老人的称呼,婉转的也多了。“这位老伯伯(老妈妈)上来了,大家让一让。”如同称呼家里的老人,令人温暖。“大岁数”、“老长辈”“老爷叔”等,也都是礼貌的婉指。

  生病不吉利,上海人说起来也很注意婉转。请听这段对话——

  “前阶段我一直在看医生。”

  “出啥情况了?”

  “肚皮里生了一只物事。”

  “那勿要紧,拿脱就好。”

  寥寥几句,把“患了难治的疾病”“疑是肿瘤”“手术切除”等“戳心境”的词,都一一避开了。

  “死”是大忌,上海话说起来婉转余地更大。如生命垂危,会说是:“人不灵了。”“不来三了。”“气接不上了。”不幸作古,会说是:“走了。”“跑脱了。”“没(殁)了。”上海人当面直接说“死脱”的,为数很少。

  对“死”的另一些指代,听上去更有上海话特点,如:“两脚一挺”、“两眼一翻(闭)”,甚至还有“翘辫子”、“弹老三”、“翘老三”,等等。

  这些市井俗词,在严肃的语境下,一般不大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这类俚语才会起到轻松发噱的作用。如在熟人间自嘲,有人就会说:“我怕什么?最多翘老三!”

  面对“死”这样一个庄重的课题,上海话有如此之多戏谑之词,使人对上海市民的乐观性格,不免又多一层思考。

  【本栏文章可尽量用沪语转换读——编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小辰光顶顶欢喜看白戏
上海人搭阁楼
吃酸奶
弹老三
雁荡路浪向拗手劲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A25弹老三 2017-04-30 2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