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纪昌心里有本明白账:“我们海外在建的400多个项目,合同金额高达290多亿美元,无一出现亏损报告。‘中交’是央企,更是能够把握全球市场机会、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国际化企业。”
【理念清醒】“走出去”不是“守摊子,熬日子”
记者:亚洲最佳工程承包商、世界最大疏浚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保持14%,中交股份今天的海外成绩单着实令人羡慕。不过2005年底,当中国港湾集团和中国路桥集团重组成立中交集团时,海外业务亏损达2.3亿元人民币。在扭亏为盈的过程中,什么起了关键性作用?
周纪昌:“中交”成立之初,我们就在思考,为什么“走出去”有时就成了“走麦城”?
技不如人吗?不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航道、最大最繁忙的港口、最难最复杂的桥梁都是“中交”建设的,世界前10大斜拉桥就有8座出自“中交”之手。
装备落后吗?不是。“中交”拥有中国最大的疏浚船队,耙吸船总舱容量和绞吸船总装机功率均排名世界第一;世界上3/4的集装箱起重机产自“中交”旗下。
人不努力吗?不是。
其实关键是理念,我们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模式。过去,企业“走出去”都有个口号——“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即“保本就干”。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外经济援助,到八九十年代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再到新世纪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海外生存环境变了,自身需求也变了。“走出去”不是“守摊子、熬日子”,长期在小型、低端项目中参与恶性竞争,企业既赚不到钱,也提升不了技术与管理,实际上是种资源的浪费。
【源头把关】放弃低价战、内外一盘棋
记者:“走出去”的理念变了,随之带来了哪些海外经营模式的变化?
周纪昌:首先,不投微利标,从源头上降低市场风险。过去我们的口号是“不投亏损标”,现在我们提出“不投微利标”。国际市场瞬息万变,而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即使你投标时计算毛利率有3%,但受汇率变动,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搞不好最后全要亏损。
其次,放弃低价战,在中高端市场谋效益。过去“中交”从事的多是现汇项目,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很激烈。如今,“中交”在发展中认识到应该放弃低端、巩固中端、进占高端。我们市场开发转为以加大开发政府框架项目等融资项目为主,优化和改善现汇项目为辅。像在印度尼西亚的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由于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建设,还拉动了中国装备5.6亿元人民币的出口,“中交”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最后,海内外一盘棋,从资源整合中提高效率。过去,“中交”的海外业务主要只有中国港湾和中国路桥在对外经营。现在我们提出了“大海外”战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盘棋。整合调配“中交”旗下的全部单位的人员、资金、设备,让海外经营公司与国内设计、施工队伍优势互补。如今,我们海外业务不仅规模上去了,而且利润也保持在10%以上水平。像疏浚业务的规模与盈利水平都超过了荷兰、比利时等顶尖公司。
【国际对标】从“交活儿就走”到全产业链服务
记者:“中交”取得了这么多成绩,现在在和国际同行对标,觉得主要差距在哪里?
周纪昌:2007年,我们与全球最大的国际承包商——法国万喜进行对标。万喜的净利润率为9.7%,而我们海内外业务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种差距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差距。万喜盈利能力高,因为它70%的利润来自于机场、收费公路、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这部分利润远远高于它的施工主业。而“中交”的市场、业务、资产、利润,大多来源于施工。这一对标,我们发现了差距,比如我们在很多地方围海造地,可是填完就走人了,怎么就不知道做做项目策划、搞搞基础建设的投资、运营呢?我们资源是现成的,这种全产业链服务正是市场需要的!而且“中交”的竞争优势很明显,别人还在勘测,我们就已提交可研报告了。
要与国际大公司平起平坐,还是需要结构性调整,寻求新的增长点。现在我们不断向与主营业务相关联的业务范围延伸,还对投融资项目进行有益尝试。比如牙买加投资高速公路BOT项目,获得经营期50周年。
记者:“中交”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呢?
周纪昌:央企“走出去”所面对的软环境只会越来越复杂。我们不仅要吃透当地的法律规定、政策要求、交易习惯和文化传统,还要规避项目实际运营中容易出现的公平竞争、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等法律风险。 人民日报(陆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