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7:阳光天地
     
本版列表新闻
残疾人杜少帆受恩不忘报恩,每年为楼组里的老人过集体生日——~~~
残疾人杜少帆受恩不忘报恩,每年为楼组里的老人过集体生日——~~~
残疾人杜少帆受恩不忘报恩,每年为楼组里的老人过集体生日——~~~
残疾人杜少帆受恩不忘报恩,每年为楼组里的老人过集体生日——~~~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残疾人杜少帆受恩不忘报恩,每年为楼组里的老人过集体生日——
老人问他生日,他答“和你们同一天”
▲ 杜少帆热情为居民配钥匙、解决生活中的琐碎困难,居民们用锦旗表达内心的感谢
▲ 杜少帆和老伴相濡以沫几十载,尽管家中陈设简陋,但夫妇俩不改其乐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延长中路上一套30多平方米的一室半老公房里,住着一户普通又特殊的残疾人:年近七旬的男主人杜少帆是一名驼背残疾人,身高仅1.35米;女主人付月英是一名侏儒残疾人,身高仅1.2米。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对“小矮人”夫妇利用男主人修锁配钥匙的手艺,帮助邻居排忧解难,还免费为孤老、烈属上门服务。他们组织的肢残服务队坚持多年开展免费为民服务活动,老杜还自掏腰包补贴工作经费数万元。杜少帆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获得闸北区首届十大“闸北好人”称号。

  近日,记者踏访了这个家庭,听夫妇俩讲述了“受恩、感恩、报恩”的动人故事。

  学成手艺回报社会

  少年时期的杜少帆,由于一场突发的疾病,致使脊椎弯曲内脏压迫肩胛骨凸出,造成“驼背”,落下终生残疾。

  杜少帆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1960年前后,由于高中教育不在义务教育之列,而且残疾人不能读大学,所以,初中毕业后,杜少帆就失学了。

  邻居老铜匠对他说:学门技术吧,自己养活自己。杜少帆边向老铜匠讨教,边刻苦自学,很快就掌握了修锁配钥匙的手艺。1963年,杜少帆领到首批个体户的营业执照,在天潼路福建路口摆摊修锁。

  杜少帆的手艺很棒,他的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生意做不完,还要拿回家加班干。 

  尽管修配钥匙收入少,但杜少帆想着回报社会。他一直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从小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山西街道,可以说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的,直至上学、走路,都有周围居民相帮。 

  他与街道的两个居委会签订了免费为当地孤老、烈属上门服务的协议书。长春居委会有个88岁的孤寡老太,家里门锁松动了,杜少帆闻讯立即上门加固锁具;张桂珍老妈妈是军属,杜少帆特意上门留下了“便民服务卡”,不仅承揽维修锁具,还承诺诸如家中的水、电、煤出现什么小故障,都可以随时随地找他;顺庆居委会有一位90多岁的孤老,有一次出门忘带钥匙,到了家门口进不了家,急得团团转,杜少帆正在外边干活,接到居委会电话,他马上打的赶回来,帮孤老打开了家门。 

  主动补助孤寡老人

  逢年过节,杜少帆总要主动补助当地几位孤寡老人每人50元,并与一位孤老结对帮困,每月定期给老人15元零花钱。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孤老,与邻居合用水表,由于用水量过大,在摊付水费上邻居颇有意见。杜少帆获悉后,主动上门调解,他开导老人要节约用水,还自掏腰包为老人新铺水管、新装水表。

  他还与社区内两名贫困学生结对子,一帮就是两年。

  1994年,杜少帆的家动迁到大宁路街道,延长中路415弄小区门房边的小房间,成了他新的工作地点。开张当天,房外挂上了街道残联为他定制的“杜少帆修锁配钥匙亭”招牌。

  动迁时,考虑到杜少帆一家生活比较困难,山西街道出面协调,由街道、区个协、动迁组各出资1万元,作为杜少帆的动迁安置费。当地居民也自发凑了1万元。杜少帆却谢绝了街道、区个协和居民的资助款,只收下了动迁组的1万元,并将这笔钱捐献给新建成的大宁敬老院,用于添置设备等。杜少帆还无偿揽下了院里几十把锁的安装任务。

  “接棒”担任楼组长

  住到哪里,杜少帆就把做好事做到哪里。11年前,杜少帆夫妇所住的2号楼楼组长、市劳模梁菊生因病无法履职,杜少帆夫妇临时接下了楼组长的任务,没想到这一干就干到今天。每年春节和“七一”,杜少帆夫妇都会带上点心和水果去医院看望梁菊生。

  2号楼504室住着83岁的独居老人陈梅英,由于身体不适行动不便,老人很少出门,儿女家离她家很远,无法随时照顾。杜少帆夫妇要走楼梯到5楼还是很吃力的,但多年来夫妇俩一直主动上门照顾陈梅英。如今,街道开设了老人助餐点,陈梅英老人可以享受上门送餐服务,老人的儿女很放心地把钱交给杜少帆夫妇,请他们定期交到社区助餐点。

  90岁的朱凤英是2号楼里最年长的老人,提到杜少帆,老人说:“杜师傅真是个好人啊!我们有事,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赶过来帮忙。”

  从2000年起,杜少帆夫妇还出钱,年年为楼组里的老人和社区百岁老人过集体生日。今年9月28日,杜少帆又请楼组里的8位老人和社区的百岁老人在饭店过生日。生日宴上,老人们问夫妇俩:“你们的生日是哪一天?我们也很想为你们过生日。”杜师傅笑着说:“我的生日和你们的生日是同一天。”

  自1963年办理个体证以来,杜少帆曾为十多位孤老每月无偿提供生活费。如今由于右眼视网膜破裂,他已经不接上门开锁的活了,但只要孤老家有事,他都马上上门免费修理。

  组织肢残者服务队

  杜少帆说,我一个人力量太小,要动员残疾朋友一起来为社会服务。2002年3月5日,一支由肢残人组成的“闸北区肢残志愿者为民服务队”成立了,杜少帆担任队长。

  服务队规定,每个月至少安排一天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无偿服务,如配钥匙、家电维修、磨刀、修配眼镜、换锅底、修伞修鞋、理发、测量血压等。 

  每次为民服务时,杜少帆不仅要联系场地,联系当地政府或居委会,为队员准备客饭等,还要亲自上阵服务。他的技术好,请他配钥匙的服务摊前总要排起一溜长队。配钥匙时溅出的铜屑、铝屑吸入鼻腔滋味难受,这些灰屑飞入眼睛的伤害又很大,杜少帆的视力每况愈下,最近又查出患有视网膜破裂,许多知情的居民动情地说,杜师傅是在拿明天的眼睛为今天的老百姓服务啊!

  10年来,服务队走遍了全区八街一镇,还到外区县开展服务。接受服务的群众累计已达五六万人次。

  自从嫁给杜少帆后,妻子付月英全心支持杜少帆的公益爱心活动,除了照顾好丈夫的生活起居外,她也积极参加这方面的工作,向社会奉献爱心。她和杜少帆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爱心夫妻”。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潘海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专题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综合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法治视窗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职场方圆
   第A25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专版/幸福之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老人问他生日,他答“和你们同一天”
我国开始制定通用盲文手语标准
工作场地不收费 员工社保有补贴
南京路上敲响“草根”锣鼓
美国版阳光天地A27老人问他生日,他答“和你们同一天” 2011-11-22 2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