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包”
多元评价体系从无到有
谈起“我的成长包”,上师大附中的科研处主任徐明展示了一本绿色封皮、纸张也稍显老旧的本子,这本最早编于2003年的成长包是市教委所编发的“学生成长手册”的前身。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关注到了学生评价比较缺失,学生在德智体劳各个方面都没有发言权,家长也没有参与权,只有班主任老师给每个学生写评语。”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告诉我们,“既然是学生综合性评价,那就应该突出学生才是评价主体。”结合这些因素,“我的成长包”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突出评价体系主体,以围绕学生的自我诊断、自我设计和自我修正三个方面,囊括了各项主题活动,并侧重于注意学生自身发展和评价过程。
例如红五月歌会、寒暑假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由学生自己、同学、老师和家长给出评语和寄语。翻看这本手册内满满的照片和学生自己、家长以及同学留下的话语,薄薄的成长包记载着的是学生在上师大附中留下的青春烙印。
直至2007年前后,在学生评价体系运用之后发现学生评价过散,缺少评价标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如何引领学生正确地做出对自身发展的评价?“中学生立体形象”课题的建立将评价从空洞的说教变为清晰地提醒学生反复思考自省。课题组提出,模范的中学生形象应是从能力、智力到体力的合力发展,并规制各项“力”中的行为规范准则。如果说“我的成长包”最初为学生发展性评价开辟了先河,那么“中学生立体形象设计”不但丰富了以往单以主题教育和学术成绩所搭建的平台性评价,还成为了标榜性的评价标准。
“生涯规划”
自主发展平台深化完善
基于上师大附中在学生自主发展体系的历史渊源,且在市教委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立是学校针对“学生十年后会在干什么”的思考,也是上师大附中在实行学生个性自主发展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刚选好“3+3”课程的小金开始了走班学习,区别于普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用心理测试作为职业选择标准导向,小金已开始和家人确定了以后主要想要报考的几个专业,“我的学习生活中喜欢辩论、语言类学习,而且这类学科成绩也比较好,所以在职业生涯课老师介绍大学里各类专业入门课程时,我会特别注意语言类相关专业录取分数和这个专业以后要去学的课程。”
从之前的学生自主发展来看,生涯规划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以及兴趣爱好,将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划分为:已决定者、未决定者和半犹豫者,通过研究型课程或对未来就读专业的社会实践,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思考。
生涯规划课程挖掘学生兴趣,不仅在短期内与之后的升学挂钩,还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和就业选择的相关性。
“渊源传承”
素质教育平台力求落实
搭建丰富的校园平台,成为一所注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校的当务之急,“校园活动和研究型课程不断在扩大可以触及的范围,资源也在不断延伸。”徐明说,“之后的校园平台建设不仅是要建立课程,而且要从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生涯体验以及运动技能这五个方面具体开展。”
校长严一平始终强调学生个性需要得到尊重,只有高度重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自主过程才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然而从目前实施的生涯规划来看,中学生热衷于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发展,无论是科学类创新大赛还是人文类国学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融合是搭建更完善校园平台的大前提。
新民教育中心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