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进口抹布,叫我思念到如今。即便是今天凌晨开抢的“双11”,亦是有钱难买心头好。
去年,中学的寝室室长去公司的德国总部工作一段时间,回程前大肆采购名牌锅具,顺手在超市买了多包5片装的抹布填塞空间。抹布分发到手一用,嘿,请容我用“惊喜”来形容此时的心情。20厘米见方,正反面各压出菱形及条形的纹路,柔软而耐用,洁净力超强。仔细看,奥秘在于它使用的复合材料,有点像带气孔的蛋糕。大家叮嘱室长:下次去德国,一定多带点抹布回来!
抹布,家家少不了,洗碗洗杯子一天用上好几回。就这也觉得是德国的好,是不是有点矫情?其实,这牵扯到另一个关于拖把的疑惑。
一直在家附近的大卖场买3M公司出的抹布和拖把。大家知道,苹果公司和3M公司都很擅长“突破性创新”,苹果的一只手机造福了广大小资,3M的6万种产品造福天下家庭。只是,常去的大卖场里,好用的3M思高拖把永久下架了,取而代之的新牌子拖把明显没原来的好使,价格却相差无几。在经济学里,这是典型的“劣币驱除良币”,好的离场,差的留下。
疑惑不仅止于拖把一种产品。质量优价格也略高些的一些产品,也有销声匿迹的现象,只能在中小型连锁超市里觅到其踪影。这种情况,从食品到日用品,不一而足。于是,占据大量货架的,多是一些平庸的产品,用着吧还行,比优质产品永远差口气。对消费者来说,只能被动接受眼前能买到的商品。前一阵,家里用惯的蓝月亮洗衣液一夜间从家乐福等数家连锁大超市下架了,只能在一号店订到货。新闻说,厂家和卖家因为定价问题闹翻了。
受消费者欢迎的明星产品照理说应该很好卖,为何不怎么受大卖场待见?难道是其他牌子给的进场费更高,赢得了货架空间争夺战?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在一家著名合资大卖场做采购的朋友,她的回答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答案:超市由于经营的需要,经常需要搞促销活动,大品牌企业一般比较强势,有自己一整套的价格管理模式,不大愿意配合活动频繁加入打折促销行列,因此供货商和卖场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卖场觉得渠道为王,厂家认为好货不愁卖,矛盾积累久了,可能就此不欢而散。
大型连锁超市的强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以前的家电连锁大卖场也有过类似的状况。当流通渠道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生产商的地位会急剧下降,这其实不是一件好事情。在商家眼里,价格是压倒一切的王牌,多卖货靠促销,五花八门的促销费用由厂家支付,而厂家花在产品创新、研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升级品种的各种努力,它才无暇顾及。中国家电行业在流通渠道主导的低价竞争中,多家著名企业热衷于跑量,轻视了研发,导致败局,为前车之鉴。当垄断型的电商快速崛起后,家电连锁大卖场的好日子也渐渐到头了。现在,大企业与大商家有了叫板的底气,一部分也缘于传统的卖场销售滞涨而电商的商品销量处于飞速上升期。
过度追求低价,对厂商涸泽而渔,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没有优价,哪来优质。对蓬勃发展的电商行业,也是一样道理。
在中国,消费升级时代正悄悄到来。且不说广大农村市场正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大城市里的消费分级也日益明显。海淘爱好者,更多瞄准国外超市、药妆店下单,论品种国内的商店卖场里基本都有,可人家的质量明显更胜一筹,价格也有优势。订鲜果牛排,首选的易果网等网商。观察身边朋友出国旅游顺带“买买买”,经历了“三部曲”:早先逛奢侈品店,后来去OUTLETS熟门熟路,现在连国外的大型超市也不放过了。不远万里把美化生活的物件扛回家,不就图个用起来称心满意么。消费者现在购物的选择多着呢,看不上,大可不买账。
抹布拖把为什么就不能和经济学挂上钩?不合时宜的营销旧观念,该改改了。不改,消费者自然会挥着钱包说话,帮你改。
(作者为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