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恒星“极度贫血”
根据主流理论,宇宙诞生于大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随后2亿年内,第一批恒星出现,被称为“宇宙黎明”时期。宇宙初始阶段仅有氢、氦两种元素以及微量锂元素,其他更重元素被称作“金属”,在恒星诞生后形成。因而,科学家们把这类仅含原始元素的恒星称作“极度乏金属”恒星并一直在努力寻找,以便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变。
人类至今尚未发现第一代恒星,只在围绕银河系中心的旋臂中发现一些恒星几乎不含比氦更重的元素。但科学家们认为,最古老恒星以及它们的最紧密后代应起源于密度和引力更大的银河系中心,而不是外沿。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宣布发现这类元老级恒星,位于银河系中心。
比银河系年龄还大
“这些原始恒星属于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确实是我们迄今所见最古老的恒星。”报告第一作者、国立澳大利亚大学研究人员豪斯在声明中说,“它们诞生于银河系之前,银河系围绕它们形成。”
豪斯说,这些恒星中的碳、铁和其他重元素含量少得令人吃惊。研究团队发现,就组成物质中的“金属”含量而言,9颗元老级恒星不及太阳的千分之一,其中一颗古老恒星的铁含量仅为太阳的万分之一,在银河系中心至今所发现恒星中最低。
“它们是非常、非常特别的一类恒星。”主持研究的剑桥大学天文学家凯西说。
寻找过程“大海捞针”
地球处于银河系边缘,大量星际尘埃妨碍对银河系中心的观察。而且,银河系中心气体和尘埃密度大,恒星形成速度快,加上恒星死亡后遗留大量更重元素,改变了最初的物质组成。因此,虽然科学家们推断初始恒星存在于银河系中心,却一直没能发现它们。
借助国立澳大利亚大学的“天图绘制者”天文望远镜,研究团队首先从大约500万颗恒星中选择出1.4万颗候选恒星,继而用一部更强大的望远镜进一步观察分析,筛选出23颗最有可能的恒星。最终,他们借助位于智利的一台更强大望远镜,确定9颗“极度乏金属”恒星。
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确认这些恒星诞生于银河系中心,而不是来自外缘的“访客”。他们测量这些恒星的距离和运动,借助电脑模拟,最终确定真正的银河系中心“原住民”。
研究团队说,“乏金属”恒星的颜色比其他恒星蓝,这一特征有望帮助人们今后寻找到更多这类恒星。
“银河系中心有那么多恒星,找出这类稀有恒星真的如同在草堆中寻找一根针。”凯西说,“不过,如果我们方法正确,就会像先在草堆中放火、再用磁铁寻针一样容易。”惠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