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走过16年的艺术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培育了庞大的观众群体,树起了“天天演”“中外艺术家进社区”“高雅艺术校园行”“艺术天空”等一系列深受大众喜欢的艺术节品牌,艺术节人创新和探索的足迹镶嵌在了艺术节创新发展的征程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发表的日子里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注定又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艺术节,筑“艺术磁场”,推“艺术教育”就是本届艺术节的新探索和新亮点。借鉴以往的办节经验,从艺术节资源的更大化运作和艺术节渠道的畅通拓展两个方面着手推出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全新策划,综合考量了艺术的种类及受众的普及,分层次设计,精细化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观剧指引
本届艺术节开幕之前举办的《艺术节演出、展览面面观》,各领域的专家为观众指点迷津,让购票的观众有了选择观剧(展览)的方向。在购买艺术节公益票的现场,一位上海阿婆高兴地说,看了十几届艺术节的戏了,还是第一次听了专家介绍后买票。听专家的,不会错!
本届艺术节精心制作了以演出与导赏将结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俄罗斯乌拉尔舞蹈团、以色列“银”舞蹈团、俄罗斯踢踏舞剧院等表演团体在为观众呈现各具特色的艺术盛宴同时,还穿插了专家的讲述,主持人也为一个个节目进行了简单的专业推介,既满足了观众的观演欲望,也让观众学到了不少艺术的专业知识。
一位不太懂音乐剧的观众特地从浦东赶来参加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观后谈活动,她说:听了编导演的介绍,不仅对看《犹太人在上海》补上了一课,还对音乐剧产生了兴趣,以后有机会还要去看。10月20日,对于嘉定马陆包桥村的村民来说,真是像过节一样,俄罗斯乌拉尔国家舞蹈团专场演出和导赏活动就在他们的家门口举行。夜幕下,上千名村民聚集在村民公共运动场上,观看着精彩纷呈的演出,时而雅雀无声,时而掌声雷鸣。艺术节中心精心准备的导赏讲解,让村民们看得入神,听得有味。一位姓陈的老农民激动地说:“我伲年纪大了,走不动了,艺术节的精彩节目送到了家门口,大开眼界,好透好透!而且每个节目都有报幕员解释,我伲看懂了!”包桥村的党总支书记樊冀萍特意包了一辆大巴,带着30位村民来到了《林林总总的踢踏舞导赏》现场,在看了俄罗斯艺术家的踢踏舞表演,听了中国踢踏舞王子姜少峰的介绍后很激动,她说:真是刘姥姥进城大开眼界,回去后,我们要组织一支村民踢踏舞队。
大师互动
本届艺术节继续并完善了艺术节的品牌活动大师班,以工作坊的形式让参与者得到大师更直接的指点。爵士手风琴大师理查·盖利安诺、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大卫·麦卡利斯特、玛莎·葛兰姆舞团艺术总监珍妮特·艾尔伯、乐评人李严欢等都在演出期间为观众做精彩的导赏。
刘诗昆和上海琴童演奏音乐会上,刘诗昆先生极其认真地手把手教琴童演奏,让现场千余名观众深受感动。家住静安区的琴童家长殷敏在留言簿上写道:“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活动,使孩子们的艺术教育之路走得更宽敞,更愉悦。”76岁高龄的刘诗昆先生参加了活动,深有感触地留言:“艺术节注重发掘年轻年少艺术人才,努力为广大群众和艺术爱好者服务,提倡公益行动,力求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方向正确,实践适当,水准优异,效果优良,值得赞赏和发扬。”
在 “芭蕾梦工场”上海大剧院芭蕾体验日活动中,零基础的观众饶有兴趣地聆听着“奇妙芭蕾大世界”芭蕾基本知识的介绍,有了对芭蕾艺术的初步了解和体验。初学者参加了“小小芭蕾体验课”模块,了解了英国皇家芭蕾舞考级课程的内容。具有一定芭蕾水平的观众参加了专业芭蕾舞者基训课,专家现场主持讲解,让他们近距离体验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除了为各种演出进行导赏和互动外,本届艺术节还精心为各类展览设计了讲座,形成了静态艺术与动感艺术相得益彰的一大亮点。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