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杜蓝天说,他是不停地刷页面,才选课成功的。“选到课的同学坐在位子上,旁听的同学只得坐靠边的楼道或讲台前的地板上。”会计专业女生徐迅说,她上学期就已经选过这门课了,越听越入迷,还想着再选……这便是上海大学开设的“大国方略”课程出现的轰动效果。
为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上海大学于2014-2015学年的冬季学期推出全新的通识选修课“大国方略”。顾骏说,这门课的开设,源自他与时任上大党委副书记、社科专家忻平,以及上大教务处副处长、思政课名师顾晓英的一次闲聊。大家觉得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新政频出,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中国走向大国、走向强国的进程,缺乏系统的理解。三人一拍即合,在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后,课程很快细化成型了。在市委宣传部、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汇集多学科的精兵强将,组成授课教学团队,其中不乏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的名专家、名教授。
老师:不再灌输教育
同为课程策划与主讲人之一的顾晓英说,这门课是专为90后大学生“度身定做”的,直面当下国情教育的薄弱环节。她说,长期以来,国情教育似乎已形成固定模式,侧重于将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讲课时过分迎合学生,或“开无轨电车”或拼凑网络信息。而“大国方略”将全球态势和中国重大举措引入课程,探索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大国国民价值观。可以说,“大国方略”与普通的思政课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核心是中国梦和中国道路,是没有思政课名称的“思政课”。
学生:让我们学会思考
生命学院王敏嘉同学说:“每一次听课我都会热血沸腾,作为一名大学生,怎能不关心国家大事,且与时俱进呢。”经济学院赵鑫同学说:“选对了一门有思想、有深度、充满理性色彩的课程,这才是我们大学生真正需要的通识教育。”材料学院李浩然同学说:“老师用循循善诱之法引导大家进行全方位思考。”
每星期二晚上的“大国方略”,受到全校学生的热烈追捧。顾晓英说:“原以为能有50个学生选课就不错了,哪知课程一下子就选满了,最终确定选课人数为144人,其中还有8名留学生。”首席记者 王蔚
相|关|链|接
“大国方略”包括哪些内容?
今天,由该课程策划人、上大教授顾骏主编的专著“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出版面世。
顾骏说,将“走向现代大国的中国”“从中国梦到世界梦”“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龙性中国:守护有底线的和平”“守成与新兴:大国关系的主轴与机枢”“通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丝路”“高铁出国:应对财富全球分布的挑战”“创新: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等源自于“大国方略”课堂上的主题内容汇集成书,是想在当今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大学生们能看懂大局、把握大势的气度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