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虚拟运营商尚未探索出成功的模式,资本市场却很看好这块市场。不管这些企业的业务开展得好不好,光是一个正式的牌照就有大约1亿元的估值。于是,尽管用户数量少,体验一半,口碑平平,但是不少虚拟运营商还是要赶在“大考”前“拼一把”。
有业内专家指出,在资费模式上改头换面,再打上“创新”的包装,这几乎是近期这些“虚商”的通用做法。噱头很足,但实际上却没有带来新的业务模式和思维。
目前,工信部已经完成虚拟运营企业相关标准的草案,也征求了多家“虚商”的意见。业内人士透露,“虚商”“转正”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业务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二是能够维护好用户的合法权益,三是能够做好网络信息安全。“随着虚拟运营业务试点结束,以及电信业对民营企业的逐渐开放,‘虚商’在试点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望在明年得到解决,外部环境将会得到改善。随着明年试点转正的到来和通信行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行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只有做好服务、做好创新,才能真正在行业里占据一席之地。”蜗牛移动市场总监徐崇贤说。
尽管“成绩单”并不理想,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前景依然值得看好。截至今年8月底,虚拟运营商移动转售业务用户平均月净增200万左右,占全国净增用户数的48%。“未来的业务规划仍需大量资金、人力投入,加上前期搭建客服平台、队伍建设和营销都要花去大量的费用。截至目前,蜗牛移动的投入已过亿元,可仍然处于转售业务的起步阶段。亏不亏,不能光看目前的钱景,更要看未来前景。”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