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价格“批零倒挂”问题还存在。价格问题与基础运营商在虚拟运营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如果基础运营商在虚拟运营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个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
据中国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透露,用户从基础运营商那里购买1M流量价格在0.05元左右,但是给虚拟运营商的价格却在0.1元到0.15元,要高出1倍左右,批零倒挂很严重,让虚拟运营商很难做。他估算,如果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达到35元,用户数超过100万,就可以基本实现收支平衡。而达到这个水平可能还需要两年时间。
通信观察家项立刚也认为,对于虚拟运营商而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扩展自己的用户群,形成自己市场的竞争能力。但因为出现批零倒挂的情况,它越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亏损越多,这样就需要他们有更多的资金能够顶住市场压力。一些实力不够的虚拟运营商未来的运营将越来越困难。
二是试点城市限制和码号资源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虚商”发展的积极性。目前,码号资源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分配,导致码号利用率不高,分配不均衡。有的码号资源供不应求,有的却占着手中的资源而不做实际业务。
三是虚拟运营商没有自己的核心网,深化创新受限。虚拟运营商不仅是改变资费的简单模式,而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网与基础运营商对接,这样才能使虚拟运营商开发增值业务的能力变强。然而,目前“虚商”没有物联网专用号段,由于没有自己的网元,在面对包含车联网、定位手表、远程数据读取等订单时,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