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初冬见菊聊起
陈佩秋 李君兰
  图/陈佩秋 文/李君兰

  初冬,百花尽,好在枝头仍有“菊蕊盈”,透过蒙着雾气的窗户,仍能见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几分亮色。那傲立枝头的菊花,历来是中国诗人的心头好,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诗歌的长卷里处处留有菊花香。

  爱菊的情结随着诗人的墨香沁入人心,从某一时刻起,栽培菊花成为文人墨客的雅致爱好,尔后慢慢晕开,成为许多人精致生活的缩影。据说,宋代已有极具规模的菊花盛会。但那时的人们恐怕看得最多的只有秋菊,想要赏得四季菊花放,得等来清代一位高老退隐的官吏,名叫赵德嘉。

  这位赵老先生归隐后定居于如今的上海普陀区一带,置房买田,种花植树。据《彭浦乡志》记载:“南境赵家花园又是彭浦花木生产基地,最早清乾隆年间赵德嘉始创种植花卉,后子孙繁衍,都以园艺花卉为业,建设花棚,四时不断,乡间便呼之‘赵家花园’。”自他起,历经赵家几代人的巧手,让原本娇贵、抵抗力差的菊花有了四季的样子,改写了只有秋菊的历史。四季有菊外,赵家人还亲手栽种过颇多小惊喜,比如,在这门手艺的第八代传承人赵坤荣兄弟手里,曾种出过一棵开有5600余朵花的大立菊,让众多爱菊人艳羡不已。

  春天,蝴蝶迷眼,五一菊放;夏天,轻扇扑萤,小须白绽;秋有切花菊;冬有平头黄。这让菊花有了四季模样的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流传距今,已历经270余年,现已被列入“非遗”名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专题报道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新民法谭
   第B02版:新民法谭
   第B03版:新民法谭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家装之窗
   第B07版:家装专版
   第B08版:广告
小区不妨种些菜
活成一棵树
坚毅
三言两语记
晴丝千尺挽韶光
你好,排球
从初冬见菊聊起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美国版夜光杯A22从初冬见菊聊起 2016-12-16 2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