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百花尽,好在枝头仍有“菊蕊盈”,透过蒙着雾气的窗户,仍能见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几分亮色。那傲立枝头的菊花,历来是中国诗人的心头好,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诗歌的长卷里处处留有菊花香。
爱菊的情结随着诗人的墨香沁入人心,从某一时刻起,栽培菊花成为文人墨客的雅致爱好,尔后慢慢晕开,成为许多人精致生活的缩影。据说,宋代已有极具规模的菊花盛会。但那时的人们恐怕看得最多的只有秋菊,想要赏得四季菊花放,得等来清代一位高老退隐的官吏,名叫赵德嘉。
这位赵老先生归隐后定居于如今的上海普陀区一带,置房买田,种花植树。据《彭浦乡志》记载:“南境赵家花园又是彭浦花木生产基地,最早清乾隆年间赵德嘉始创种植花卉,后子孙繁衍,都以园艺花卉为业,建设花棚,四时不断,乡间便呼之‘赵家花园’。”自他起,历经赵家几代人的巧手,让原本娇贵、抵抗力差的菊花有了四季的样子,改写了只有秋菊的历史。四季有菊外,赵家人还亲手栽种过颇多小惊喜,比如,在这门手艺的第八代传承人赵坤荣兄弟手里,曾种出过一棵开有5600余朵花的大立菊,让众多爱菊人艳羡不已。
春天,蝴蝶迷眼,五一菊放;夏天,轻扇扑萤,小须白绽;秋有切花菊;冬有平头黄。这让菊花有了四季模样的赵家花园菊花种植技艺,自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流传距今,已历经270余年,现已被列入“非遗”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