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人民海军副司令员的张序三曾是新中国第一代驱逐舰舰长,他的“海军生涯”有不少“上海元素”,让人感慨万千。
解放战争期间,作为华东野战军(后称第三野战军)教导师第3步兵团的一员,1949年4月23日,张序三随部队集体转入华东军区海军,这就是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张序三被选派到海军南京联合学校参加两个月的海军专业学习,不久成为新中国海军的第一批军官。10月25日,组织上安排张序三到驻上海的“黄河”号军舰担任政治干事,党支部书记(后为副政委),那是随国民党第二舰队起义的美制中型登陆舰,原来叫“美盛”号,舰上全部采用美制武器装备,包括操舰口令都是英语。包括张序三在内的上舰人员都是陆军出身,对军舰上面的岗位与职责并不熟悉,要从零开始向起义人员学习。工作中,张序三深深地感到,面对技术兵种,懂技术太重要了,否则人家不服你,“在舰上,技术问题是政治问题”。于是,张序三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定在“当舰长”上,“我要是会开船了,说话就有分量”。
最初学习舰艇操纵与指挥十分困难,这些起义人员当初在国民党军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能是“官教兵”,而不像解放军的传统是官兵互相学习,因此沟通上要相互磨合。另一方面,军舰上用的海图都是英文的,连美制电罗经上面的标识也都是“N、E、S、W”(即北、东、南、西),这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新手来说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张序三一想要学了英文才懂,得多少时间啊?于是他边干边学,同时向上级领导提意见:第一赶紧把海图编成中文;第二下口令改成汉语。这两条实现后,技术进步就快多了。
张序三在舰上到处跑,什么都学,很快熟悉了舰上工作。有一次,“黄河”号的舰长和政委都出去开会了,但军舰要回上海扬子江海军码头,问题是谁开船呢?张序三主动站出来说:“我开。”他心里有数,那天有点风,黄浦江船多,张序三开得很慢,最终把军舰安全地停到海军码头。舰长回来一看,舰上各方面都挺好,就表扬了张序三。两个月后,政委集合全舰同志宣布华东军区命令:“黄河军舰副政委张序三同志改为该舰副舰长。”后来人们才知道,“副政委开船”这事儿报告给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他非常高兴,因为在从陆军转到海军的人员中,张序三是第一位能够指挥操纵中型舰艇的指挥官,正是他的亲点,注定了张序三走上舰长的道路,那一年,张序三才21岁。
1952年,张序三作为新中国第一次派往苏联学习的海军军官,来到列宁格勒海军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相继在护卫舰、驱逐舰等舰上任职。特别是1956年,张序三被任命为“长春”号驱逐舰舰长,时年27岁,成为当时新中国海军最年轻的驱逐舰舰长。在其指挥下,1962年4月,“长春”号与入侵我领海的美国驱逐舰“狄海文”号较量98次,终于将其逼出外海,创造了新的传奇。
十日谈
光荣之师
人民军队第一支潜艇支队诞生,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