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90周年,朱日和点兵振奋民心,既是向世人的展示,也是对先烈的告慰——人民军队,后继有人。
特殊的日子,感恩、缅怀之思,与纪念、庆祝之情相伴。在四川巴中,有位年届八旬的张崇鱼老人,自1992年起辗转各地,搜寻红军将士遗存,二十余年来奔波不辍。累计行程超过70万公里,造访1000多家单位,寻访6000余名红军家属后人,搜集13.8万名红军英名,张老建起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并非个例。不久前,上海企业家徐渭岳荣获“中国双拥”年度人物和爱国拥军突出贡献奖,他个人投资1.5亿元,在奉贤永福园筹建红军长征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解放战争纪念馆、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等,铭记英烈,传承精神。
2013年3月,徐渭岳建起的第一个纪念馆、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开馆之时,本报刊发整版特稿《燃烧的记忆 永恒的丰碑》,当时的探访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北纬38度”——一面全长百米的黑色大理石纪念墙,中央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牺牲人数,并附上全国各省市区的情况,这是专程前往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核实所得;绿意盎然的志愿军纪念广场,一座座雕刻着红五星、军绶带与和平鸽的墓碑庄严静默,不远处一块块设计为军用背包样式的墓盖齐整肃穆,这里安葬着数十位曾经参战的老战士。
今日,在此长眠的英灵已达400余位,不仅有志愿军,还有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为新中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英烈们。不少在世的老战士交代小辈,“走时也要归队,也要回家。”
在接受采访时,徐渭岳坦言想用照片、影像、文字和实物等,为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树碑立传”,不只是“逝者的天堂”,更是“后人的课堂”。开馆以来,已经免费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110多万人次。
墓碑有形,传承无形。当生命逝去,如何证明曾经的血泪?当岁月湮没,怎样留住光辉的记忆?对先逝者的悼念,也是对在世者的慰藉、后来人的启示。心存尊重与敬意,胸怀逝者的信念前行,便是生命的延续,这不也是一种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