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把磨难转换成爱(上)
对曹磊来说,所谓的好日子应该就是这样吧:夫妻两个人感情好,都有一份收入不多却稳定的工作,生活不能说宽裕,但是也不紧巴,孩子健康可爱,每年全家出去旅行一次。平淡普通的生活一眼可以望到老远,能看见孩子一天天长大直到离开家,夫妻俩慢慢老了守在一起。这样的生活让曹磊特别满足而且有无穷的动力。
可是突然,水龙头拧上了,细水长流的日子戛然而止。35岁的曹磊被确诊得上了急性白血病,这个强壮的男人一下就被击倒在地。医生说病很凶险,四个月的化疗结束后应该马上进行骨髓移植,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机,后果难料。
骨髓从哪来?一个是直系亲属,一个是骨髓库。兄弟姐妹,曹磊没有;父母过了50岁上限;儿子只有8岁,体重也没有达标;只能等待骨髓库配型。
化疗三个月时来了消息,找到八九个初步配型合适的,可是几天后,进一步验证都失败了。
第三个月化疗结束回家,妻子说:要不,用孩子的吧。曹磊想都没想,说:不。妻子哭了,说:要不先让孩子去化验一下试试?曹磊不是没想过,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按回去了,这种可能性哪怕只是想想都让他愧疚。妻子却在他耳边没完没了地唠叨,让孩子去试试。
病床上的曹磊翻来覆去地想为什么妻子会提出这个选择。如果说还有谁比他更疼儿子,也就是她了。他问她为什么,她看着他,眼泪哗哗往下掉:“因为你在,咱们才叫家。”他同意了。
医生告诉妻子张琳的,比告诉曹磊的,更直接。医生说,他的病就看能不能配到骨髓,半年内配不到,活不过几个月。
等待骨髓库消息的三个月,张琳经常睡不着觉,她心里总觉得希望不大。配型失败后,她马上想到了儿子,没别的办法了,孩子是唯一的选择。这个平时看起来没主意的女人,在一切乱套的关键当口,清晰冷静地安排着没了方向的生活。
张琳的命运充满波折,她是独生女,19岁没了母亲,几年前父亲去世,丈夫和孩子就是她全部的情感寄托,这个温暖的家就是她的命。她曾经以为她和命运之间的交易已经结束了:生活把父母早早带走,还给她一个体贴的丈夫。丈夫生病前是她的盔甲,给她拢出一个小窝,让她在里面暖暖和和地相夫教子。然而,安心日子才过几天,丈夫就不能为她遮风挡雨了。硬撑着在丈夫面前笑,回到家就是放声大哭。但哭也不能哭久,孩子和公婆要到家了,得赶紧恢复常态。
跟她丈夫一样,最开始她也被用儿子骨髓这个想法烫了一下,赶紧缩了回来。可是跟曹磊不同的是,她在走投无路时又转了回来。她一趟趟跑医院,一遍遍问医生:孩子这么小,如果捐骨髓,会不会受到伤害?医生并未做出明确判断,只说理论上能保证儿子的身体不出问题。
如果儿子不捐,丈夫就没救了;如果儿子捐,丈夫不见得能好,但有了希望。如果儿子不冒险,爸爸就要没了;如果儿子冒一下险,他在相对长的时间里可以有爸爸。其实绕来绕去,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是孩子需要父母的骨髓,父母犹豫才是自私;可如果方向调过来,反倒成了父母自私。
自私就自私吧,希望孩子能理解。爱,就是付出。只是孩子小了点,对他有点早。有天晚上,鹏鹏下学回家,妈妈把他叫到身边,用跟以往不一样的神情看着他。他有点紧张,心里想着今天上学有没有淘气。妈妈用跟大人谈话的语气说:“鹏鹏,爸爸病了,你知道,现在只有你能救爸爸,你的血跟爸爸的血一样。”这个8岁的孩子没有问任何问题,比如要不要打针,或会不会很疼,只是想了想,说:“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医院?”
她带孩子去做了初步检查,能配上。然后她去跟丈夫说了她的想法。丈夫一口回绝。张琳从心底里涌起一股暖意,她找的这个男人没错。但感动的泪水又因为他的拒绝而流了下来:你不答应不接受你怎么活下去?家怎么维持?在丈夫回绝了无数次后,她说了一句话:“你在,咱们才叫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