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古镇轶事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语言大师闻宥
何许
  说到学贯中西、精通多门外语的著名学者,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陈寅恪、钱钟书两位名人。其实,在我们泗泾古镇也曾经出过一位无师自通的“语言天才”——闻宥。在闻宥先生论学书信中,英、法、德、日这些常见的学术语言,他一概都能应付自如,他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小语种也有很深的研究。至于他与瑞典皇家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的师生情缘更成为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一、寒门学子 文学才俊

  闻宥(1901-1985年)字在宥,号野鹤。1901年10月5日出生于松江府娄县泗泾镇上的一个书香寒门。父亲是清末秀才,闻宥幼承家学。民国二年(1913年)于泗泾养正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而去上海《申报》馆工作。幼年的用功苦读,为他积累了不少的学问。

  1915年后,闻宥考入松江府中学,其时,阅读并写作了不少动人的文学作品,受到南社诗人姚锡钧的赏识,引荐他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南社诗人一年一度的“雅集”。此后,结识了南社社长、著名诗人柳亚子,并加入了南社,不断发表诗篇,成为当时颇具名气的诗人。这一时期,他与姚锡钧、朱玺等人力挺陈三立等诗人为代表的“仿宋诗派”。1917年,年仅16岁的闻宥在《民国日报》上发表《恛簃诗话》,引起南社内部宗唐学宋的新旧之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对“同光体”的大辩论,几乎牵扯到所有南社的成员。而少年闻宥当时就是“同光体”的拥趸。这场论战双方各不相让,最终以朱玺被逐出南社,革新一派逐渐占上风而结束。闻宥在不断的论战中反思,其见解也在不断地成熟。他25岁时在《国学月刊》上,做出了精辟的论述,以为一方“食古不化”,一方“食洋不化”,都是走了极端,皆不可取;“自满则国学不能得他山之助,自卑则国学不能立最后之基,而国学之真,于以尽失矣。”这种观点后来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正是基于这种平衡辩证的思维,闻宥在治学道路上很早就打通了中西之界。很多人说他是“语言天才”,说起来他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私立震旦大学进修,并未真正拿到文凭(据四川大学所藏闻宥自填履历表,他的最高学历是商务印书馆函授大专班),但他对世界文学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闻宥之所以能通晓多种外语,是因为1920年的时候,他考入震旦这所学校平时是用法语教学,闻宥便表现出极高的语言天份,竟然不久就精通了法文,又在课后自修了拉丁文,对德、日、俄等外语也渐渐运用自如,门门精通。而且他其他的才艺也很突出,一手草书写得飘逸灵动,意气饱满,写诗词也同样拿手,风流蕴藉,尽包其中。

  1921年,20岁的闻宥主编《礼拜花》小说周刊,其后又主编了《中国画报》。他还一度任职于《民国日报》,与著名文人钱病鹤共事,时称“双鹤”。后来又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主编过《新文学丛刊》,也经常为各报副刊撰文。他在文学创作中走的是鸳鸯蝴蝶派典型的花前月下、才子佳人情调,成为当时鸳鸯蝴蝶派的重要成员。作品有《春莺絮梦录》、《雹碎春红记》、《野鸠零墨》等,翻译作品有《鬼史》。但一转身,却又能埋首故纸堆,气定神闲地搞起语言文字训诂的研究,年纪轻轻就在甲骨文、古音韵等学术领域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虽未经过任何专业学习,但闻宥却凭借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钻研,连续发表了《白话诗研究》、《东冬分部辩证》、《殷墟文学孽乳研究》、《甲骨学之过去与将来》等一批学术著作。其书法灵动飞扬、意气饱满,他的一封信札曾在当时的拍卖会上拍出一万四千元。其诗文深幽蕴藉,缱绻缠绵,也享有名气。(未完待续)何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社区瞭望
   第04版:在党旗下
   第05版:专版
   第06版:生活指南
   第07版:古镇轶事
   第08版:泗水艺苑
一代语言大师闻宥
宝伦堂
松江皮影戏
正月十五闹元宵
古镇泗泾古镇轶事07一代语言大师闻宥 2014-02-25 2 2014年02月25日 星期二